分享

关节处起的小包是什么?十有八九是关节囊肿,中医只需三味药

 中医药拾掇 2017-08-29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人——在关节处或者关节附近,莫名其妙鼓起一个小包来。而患者本身往往没有太强的不适感。这种的小包,可能出现在腕关节,可能出现在踝关节,还可能发生在膝关节、指关节等处。

这是什么病?如果去医院检查,往往被诊断为关节囊肿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见病。

对于此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精诚名医汇”暂且不提。今日,我们只说一张中医治疗此病的千古良方。

取中药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分,研为细末搅拌均匀,然后炼蜜为丸,每丸如黄豆那么大就可以(如果不会配制,可以到药店请专业人士代为配制)。从2粒开始服,日服两次,开水送下。第二天观察大便,如果不便溏,每次加服一粒。如果还没有便溏,次日再加入一粒。一直到大便似泻非泻,不可再加量。每日坚持服用,囊肿消失即可停药,中病即止。

有些看官可能会问了,这又是“精诚名医汇”从哪里淘来的方剂?其实,此方在祖国传统医学的方剂之林中,本是熠熠生辉的。这就是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的控涎丹。而上面的这种服用方法,则源于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李克绍的用药心法。此中精义几何?且听“精诚名医汇”为您细细道来。

话说关节囊肿这个病,在祖国传统医学看来,乃是痰湿所致。这一点,李时珍说得好: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癧癰肿……”。所以,从化痰的角度来治疗此病,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具体用什么呢?这控涎丹正好派上用场。

控涎丹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其中的大戟,性味苦辛,寒,入肺、脾、肾经。《本草正》说它“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一般来说,它是泻水湿的猛药。故而《本草经疏》有言:“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

再看甘遂,性味苦,寒,入肺、肾、大肠经,功在泻水逐饮。和大戟类似,它也是去除痰湿之邪的利器。《汤液本草》说:“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本草新编》说它“破症坚积聚如神”。大贤张寿颐说:“甘遂苦寒。攻水破血,力量颇与大戟相类”。可见,这甘遂和大戟联用,乃是逐水利湿去痰饮的峻药。

最后看里面的白芥子。它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功在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一般认为,它能清散皮里肉外之痰邪。

可见,这甘遂和大戟,以利水泻湿为主。这白芥子,以辛散豁痰为主。三者泻中有散,寒温相济,因此被誉为是治疗痰饮的千古良方。所以,我们用这控涎丹来治疗关节囊肿,是符合道理的。

不过,这甘遂和大戟,毕竟是有一定毒性的,闹不好会引起腹泻,所以控涎丹一般以小剂量的方式开始服用。尤其是平素体质较弱,或者胃肠不好,容易拉肚子的人,更是要从小剂量开始。李克绍先生所用的方法,即从两丸开始用起,是很周全的。不过,方剂毕竟是方剂,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鉴应用,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全文完。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