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7-08-29

在山东的曲阜的孔庙中,有《乙瑛碑》、《礼器碑》和《史晨碑》三个非常著名的碑,被合称为孔庙三碑。

因为三碑均为汉隶,然风格不同,素来为历代书法家所看重。本篇要说得就是其中之一《礼器碑》。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明府修孔庙碑》,简称《礼器碑》或《韩敕碑》。碑文为赞扬韩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之事。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立,原碑在孔庙中,《礼器碑》四面皆有刻字,碑阳十六行,每行三十六个字。碑左侧三列,各四行,右侧四列,各四行。碑阴三列,各十七字。碑阴碑侧均保存完好。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历来对此碑的评价极高,清代金石书法大家翁方纲称之为汉隶第一。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礼器碑》用细笔写隶书,形成了它一些特有的笔法。细笔书写容易流于靡弱,但是《礼器碑》却竖横挺直,转折成方,棱角分明,显示了高超而富有特色的书写水平。

有人认为它有点像战国金文,但是《礼器碑》毕竟是隶书,它的横直笔画不是机械的直线,二是根据字形结构的不同,带有一定的斜势,且笔画长短参差不齐,此外,它更有着隶书的重要特征——波笔与挑笔。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用细笔写隶书

用细笔表现笔形生动的波笔是很困难的。但它却巧妙地采用二个方法弥补了这个不足。

其一,由于细笔的提按受到了限制,故而它较多地利用较大的转折来弥补提按。如“雷”字上端的波笔,它经过几次转毫,形成了这样一个充满力量,遒劲起伏的笔形。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注意“雷”字的上端

其二,《礼器碑》肥笔波磔比较少,大多是从细到粗突然增大,因此不能不用重按。具体地说,其波笔是这样写的:从细笔到波磔处,先是转毫,使毫端下沉,然后重捺,再向上收锋,这样写出的波磔短而尾尖上翘,像一个小的三角形。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注意“里”“并”波笔尾端的上翘

《礼器碑》笔画少肉,行笔之后,常常只有行笔的骨架。一般来说,隶书的蚕头运笔方法是逆入回锋,然后铺毫行笔,这种笔势往来往往在起笔处只留下一个多棱的面体。而《礼器碑》笔势往来的结果,常在起笔处留下一个斜下的短线或尖尾的短撇,如两个“百”字的波笔的起笔就是例子。后一种是尖尾起笔与三国吴《天发神谶碑》相似,在一般汉碑中少见的。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此外,《礼器碑》的笔画还交融了篆意的圆笔,笔画粗细一致,近于战国西汉的铜器刻字,但是恰恰中间的一横画是波笔,尾端微微翘起燕尾。如“君”字,“尹”用细均的圆转之笔,但却挑笔、波笔俱全,下面“口”用方折,并且生动的隶法笔势。总的来说,《礼器碑》笔画方圆兼施,篆隶并用,所以有硬朗含蓄的感觉。

《礼器碑》结体方正宽博,有金文的静穆之感,所以向以瘦劲闻名。它结构左右平衡,上下平均,竖为垂直,横为水平,挑不纵而波不放。但如果我们因此而认为《礼器碑》只是消极地求取平正,那就错了。实际上它的文字结构是多变的,往往斜中见正,寓静于动,意趣横生。如“青”字为取开张之势,左下竖用挑笔,而“月”也不居中央而偏右,这样整个“青”字就不是一机械的对称。再如“阳”字,左右两部分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这是为了使右边下数撇坦然而出,所以此字虽然疏朗,却不松散。

孔庙三碑其一《礼器碑》

《礼器碑》的结构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左右二个部分上下错落,一个字之间的平行笔画有阴阳背向等等,也是丰富多变,不一而足的。

古人有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正道出了《礼器碑》瘦劲宽博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