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为什么使者往往还是被“拖出去砍了”?

 思明居士 2017-08-29

A 将:去,把这封战书送到 B 将那里!

A 兵:小的上有 80 高堂,下有老婆孩子,求将军饶过小的吧~

A 将: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A 兵:……

A 将:来啊,拖出去砍了!

A 兵:小的知罪了,即刻动身!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为什么使者往往还是被“拖出去砍了”?


C将:帐下可有勇士愿为使者替吾招降敌军?

帐下鸦雀无声,

C将又重复了一遍,

一众手下低头,不敢看C将。


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现实中是都是怕做使者!为什么呢?因为使者被杀的事太多了!

春秋中,使节的地位实际建立在自己方军事实力基础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与诸侯之间、列国之间的活动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节来沟通。所以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这点和现代的外交制度有点相似。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为什么使者往往还是被“拖出去砍了”?

但春秋无义战,战打多了,仇恨也多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礼”就有人开始不守了。《左传·成公九年》提到,晋国杀死前来谈判的郑国军使,“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但战争是各团体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因此,当“礼”碰上了战争,“礼”被打破是必然的。

当冲突的各方认为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和对方血战到底的,尤其是面对外族敌人时,就会采取杀死使者的办法来表示绝不妥协的态度。这在历史上也有着太多的事例。

比如东汉时,耿恭被匈奴围困,匈奴派使者招降:“你如果投降,单于就封你做白屋王,给你女子为妻”。耿恭亲手杀了使者,并且在城头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体。这就是《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为什么使者往往还是被“拖出去砍了”?

元军南下攻宋 ,名将王坚死守钓鱼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将招降,王坚把该汉奸降将押到阅武场,斩首示众,军队士气大振。随即誓死守城,击毙蒙哥,此战影响重大,挽南宋之国运,折上帝之鞭。

钓鱼城坚守30多年,直到南宋灭亡后,在蒙古立誓不杀城中一人后,守将王立这才弃城投降,但守城的32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


但在内部矛盾中,使者会不会更安全呢?会,但危险还是很大,我们看三国这一段:

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为什么使者往往还是被“拖出去砍了”?

但为什么这么危险还是要坚持派使者呢?战争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种,但如果战争过程中双方局势实力发生变化,就有通过外交解决矛盾的可能。使者就是作为“手机”的作用,替双方传达意志。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拼刺刀。

如果杀了使者,那就是等于跟对方表明了态度:这事儿没得商量,少废话,战场上用刀子说!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用现代话说就是:“吵架就吵架,你别摔手机啊”。摔了手机,吵架吵出个结果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下次见面,说不定就是不讲话,直接打了!

但吵架摔手机的事,还少吗?尤其是和老婆吵架,手机摔坏过的举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