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破鲁乡(破虏堡) 现在的新荣区破鲁乡破鲁堡村就是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破虏堡,属大同左卫道北西路。北西路参将驻扎应州城,嘉靖二十六年改移助马堡。 破鲁堡位于新荣区西15公里处,地处马头山脚下,淤泥河源头,破鲁盆地中心,西与左云县接壤,东、南、北与西村乡、上深涧乡、郭家窑乡为邻。 破鲁堡设自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堡墙周1520米,高14米。原设守备官1员,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堡设腹里,改设操守,所领兵士320名,马29匹,只管火路墩5座。东至镇河堡11公里,南至高山城17.5公里,西至灭虏堡10公里,北至助马堡11公里。 《三云筹俎考》记载:“本堡旧称极边,自添建五堡,边墙外徙,稍称腹里,以故万历十三年改守备为操守。然地势平坦,无险可据,虏易长驱,堵截为难。所恃土田颇饶,军士月粮外岁收子粒足供宿饱,鲜有逃亡,而灭虏、保安一带均赖之矣。” 清朝顺治初年奉裁。雍正十年,重新设把总1员,马兵2马,守兵77名,分防左云县,属助马路参将辖。 民国年间,改为民堡。 1937年,日本鬼子把破鲁堡四面包围,一看见有人往出跑,就用机枪扫射。当时,堡墙可以从靠墙的寺院上去,因墙砖裂开了缝,像楼梯一样可以上下。堡内有两个年轻媳妇怕日本人进来后受到侮辱,不顾寺内和尚的劝阻,执意要从北城墙下去逃往娘家,结果一上墙,便被日本人的机枪打死,又头朝下栽到了墙外。 1940年8月21日,八路军“百团大战”中,贺师张旅一部与丰镇西南之破鲁堡、坐堡窑之敌百余,激战于保安堡,毙敌20余,敌溃退。后丰镇厂汉营等处敌300余又来报复,与该部激战于厂汉营东北地带,敌大放毒气,安全退出战斗,计中毒20余人,伤亡副连长以下10余人。 破鲁堡乡原属左云县管辖,1958年从新划分界域时,划归大同市新荣区管辖,建破鲁堡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乡政府迁往村东南1公里处的火石沟村,但仍称破鲁堡乡。全乡土地总面积90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总人口10033人。破鲁乡是农业大乡,土地平坦肥沃,主产谷子、胡麻、马铃薯。2007年,新荣区在破鲁堡乡兴建全区第一座风力发电站,预计总投资近10亿元。 2013年冬天考察破鲁堡,堡子东西410米,南北410米,呈正方形。夯土层厚20厘米。 东墙基本残存,残高2—8米。 堡开南门,外有瓮城开东门,现已无痕。南墙断续残存,大都在居民院内。 西墙北段有两个人为豁口,后又用砖石砌起,残高2—8米,中段两个马面相对完整,中间也有几个人为豁口,残高1—5米,南段基本残存,有一豁口,残高1—8米,最南端角台无存,残破不堪,残高1—5米。 北墙东段较完整,残高6—8米,中段两个马面间有一大豁口,为民居,西段马面角台完整,墙体残存,残高2—8米。 堡北墙外现为耕地,西墙外面也是耕地,东面、南面均有民居,同左公路从村中横穿而过。村南有条河叫淤泥河,传说唐王李世民曾经陷马河中。村子四周平坦,土地肥沃。堡西有一座大型砖窑,曾烧制过琉璃瓦。 据村中老人讲,1947年,因为堡内有共产党的政府机构,常有土匪黑摸队进堡报复,为了方便出入,动员老百姓拆开几个口子。大量拆砖始于1953年大集体时期。南堡墙的土用来垫了街道。 堡内曾经有1000多人,现只有400多人,姓氏有杜、张、李、任等30多姓。堡内过去有20多座庙。只有宁静寺一直没有被拆毁,直到文革时,红卫兵将庙门口的哼哈二将拉倒,打碎。庙院内原有两棵榆树,长势非常茂盛,都已有了二三百年历史。自从哼哈二将被打碎,两棵树都莫名其妙地枯死。农业社将其中的一棵锯倒做了车辕。改革开放后,剩下的一棵树竟然又复活了,并且越来越茂盛。村民自发组织,集资又将这座寺院修复起来。 宁静寺位于破鲁堡村北城墙下,系大同市保存较完整的辽代建筑之一。历经多次修缮,方得以保存。该寺现有大殿、中殿、偏殿、禅房等15间,殿内存有塑像60余尊。 破鲁堡境内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向西入左云县境。这段长城人为及自然破坏十分严重。由宏赐堡至开山峪村西一带的长城,因修大同至内蒙的铁路、公路,以及饮马河水冲刷,约有7公里只残存几座孤立的夯土墩台。由开山峪至里教场沟村,长城稍有隆起的慢坡状。由里教场沟向西经外教场沟、下甘沟、光明、鲁家沟等村至安乐庄段的长城,虽断续时有圮残或毁掉的地方,但整体尚存高约4至5米。由安乐庄向西至六墩子村段,如不认真辨寻,已不可见。由六墩子向西南经八墩子村至东黄土口段,尚残存坍塌的墙体,墙高3米左右,由东黄土口长城向西偏南至吴施窑段,已基本上无迹可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