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帝 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苦」是指世間的苦果; 「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 「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 「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間的因。 八正道 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十二因緣法 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入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瞭,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捨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釋常愍語譯: 你要專心聽看,我依過去諸佛所說的十二因緣法,對你解說一次。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顛倒,你要知道,一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一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你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淨,堪為佛門法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