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弓是什么弓,有什么特点,与外国长弓有什么区别?

 好了明理 2017-08-31

中国弓箭和长弓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弓是单体弓即用一种材料制造的弓箭,中国弓箭是典型的复合弓。中国复合弓的具体做法是利用牛筋铺在弓臂背面承受拉力,用加热变软后的牛角在弓腹抵挡压力,最后用弹性好的桑木、竹子抵抗发射弓箭时产生切向力。在外形上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中国的角弓有反弯的复杂形状。

这是中国弓箭

中国工匠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向阳一面的木材密度比向阴一面的木材密度大,于是制造箭杆的弓箭就有了阴阳之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对密度的最早利用,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考工记》就记载了当时的工匠利用水来测量木材密度的方法,制作弓箭时工匠们让密度大阳面木材充当箭杆的下半部分,这样射出的弓箭弹道会更加稳定。密度、重力、阻力这些理论我们的祖先并不了解,但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他们却会有效的解决相关的问题。既然发现了温度可以影响木材的密度,匠人们又发明了用火烤的方法来改变木材的密度。这么做固然改变了木材的密度,但也让箭杆的形状变得不那么笔直,因此他们又发明了一种叫“箭端”的工具矫正箭杆,这些技术是长弓所没有。



在箭羽数量上中国弓箭和长弓也有所不同,清朝弓箭上的箭羽一般是使用三片羽毛,这也是长期实践的选择。两片箭羽在传统英国长弓上应用最多。英国长弓是紫杉木制作的单体弓,好处是可以让箭在飞行过程中就更直更准,但会降低箭的飞行速度。四片箭羽可以让弓箭飞行更稳定,但穿透效果低于三片箭羽,一般用在打猎用的猎弓上。中国的弓箭设计者们对空气动力学很有研究,他们根据不同作战用途,确定箭的重心,分配箭杆的重量,制作不同的弓箭。《考工记>中的“兵矢”,要求杀伤力大,飞行疾速,因此“二在前,三在后”,就是说,重心在箭杆的前部五分之二处;“空矢”“弗矢”用于对空射鸟,要求射得高,不需要太大的杀伤力,因此“三在前,四在后”,即在箭杆前部的七分之三处。唐代有一位“善射”的和尚那照,他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发明了一种不用翎尾的“风羽箭”。风羽的箭杆后端没有翎羽,在距尾端三寸处钻一小孔,穿透箭杆,在箭杆中开凿一“风渠”直达尾端,风羽射出后,空气从小孔进入“风渠”,从尾端逸出,从而形成涡流,一样可以使箭体保持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