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之道

 弘朔居 2017-08-31

易学为研究“易道”之学,故“道”为易学之生命、为易学之实质。

“道”之一 字,其最早含义为“所行道也”,即眼前具体可见的道路。其被引用为后来哲学思想上“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抽象义,实由易学中来。易学当初之所以赋予“道”字这样一个新的抽象义,自然有其思想背景上的因素不过,易学虽然赋予了“道”字一个抽象义,却也难能为它下一个概念周全的定义,《系辞传》中的几处定义,只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分别指出它的部分义,由这些不同角度的部分义中去认识它。概要说来,所谓易之道中“道”可从以下三方面认识:

 
 
 

第一,是形而上的。《系辞传》为易之道,“道”下的定义之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就其存在方面而言。可是,应该注意,这个“形而上”并非是说在万物形体以外,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道”;也不是说“道”寄生在万物形体之内,像灵魂之于肉体一样,有时可以离却万物形体而去。易中之“道”是永远与物体为一的,物的变动即“道”的功用,二者一不存,则二俱亡。同时,在思想中也不可以设想“道”是一种休止状态的存在,它原是动态的作用的存在,所以《系辞传》言:“生生之谓易”,又言:“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第二,是普遍的理路或法则。《系辞传》为“道”下的另一个定义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就其功能方面言。阴阳往复,万物化生,万物即为易道的表现,指出了易道无限的涵摄性,其理则大无其外,小无其内。《系辞传》在这一方面发挥得最多,如:“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如:“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如:“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等等,都无非在说明易道则的普遍性。

  第三,有易简、变易、不易三种特性。此即易学中所谓的“易有三义”之说,《系辞传》起首第一章完全在发挥这方面的含义,《易纬》乃正式提出“易有三义”之言。所谓“三义”,即指易道的三种属性,上第二言易道以一阴一阳往复为理则,“三义”则为对阴阳二者作用的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易简”是就乾阳坤阴之动生处言,“变易是就乾阳坤阴之起用上言,“不易是就乾阳坤阴之表现于物的体位上言。“易简”、“变易”、“不易”为易哲学的要义。

易学中有“道”,乃针对易之有“象”、有“术”作分别,“象”与“术”等均依于“道”而生,故“道”为“形而上”,“象”与“术”等为“形而下”。伏羲氏当初看到宇宙万物纷纷扰扰的现象,欲寻求出万物所以生、所以长、所以成、所以毁、所以然、所以不然的原因,乃透过广泛的观察、深沉的思考、细心的推求,发现宇宙万物纷纭错杂的现象中,实有理路法则可循,于是画八卦以象之;至周文王,复创筮术以推广其用。伏羲氏所发现的理路法则,便是易之“道”;所以“道”的被发现,便是易学的起源,也便是中国哲学的开始。

《系辞传》中“易”字,直指向“易道” 之处,如:“易与天地准”、“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穷则变,变则通”、“乾坤其易之蕴也,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等等不尽举,读易者于此不难分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