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解读14 ┃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小龙女的武馆 2017-09-01

西游解读14 ┃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2016-06-18 清凉月 

本节标题为“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蛇”形长为木,行曲为水,具水木二性;木能生火,暗含火性。水火不能交融必生祸端,故惹出小白龙。小白龙亦为水火同体,龙生深海为水,深海为至阴,阴极生阳(火),且小白龙为三太子,“三”为阳,为火,故小白龙亦具有水火二性。由于《西游记》中“山”指形体,也用来指“身体”,故这里的蛇盘山其实也指小白龙。小白龙具有水火二性,但却无法使水火协调,故容易出问题犯错误。我们在实证中总是象小白龙那样两种思维功能经常打架,无法协调,因此经常出问题。
《西游记》在描写鹰愁涧时写道:(鹰愁涧)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水能照见影子,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静”,水中没有生物;二是“清”,“清”即不“混”,《西游记》中的“混”代表阴阳混合,代表意识和潜意识融合,很显然这里的“清”代表孤阴无阳,是死水。“死水不藏龙”,这样的静是死气沉沉的“静”,是无法修行的,因此菩萨把玉龙投入水中,让死水变为活水。“玉”代表“气”,阴极生阳,静极生“气”。
鹰愁人更愁,修行人更要防止堕入这样的“静”中。不过这种“静”并不全是坏事,只要善于利用,是十分有利于实证的。怎样利用?《西游记》告诉我们要投一个龙进去。“龙”代表真意,代表活泼的思维,代表觉知力,代表专注,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守静,要在静的基础上借助合适的观察对象培养潜意识专注。
小白龙吃掉凡马,自己变为马:小白龙来自深海,故具有“深静”的能力,“深静”就是潜意识极其稳定深沉,不容易被破坏,这是非常有利于实证的,我们在实证中必须让潜意识象大海那样深沉稳定才能成功。然而凡马不具备这种品质,因此必须让小白龙取而代之。
为什么小白龙一定要变为马呢?何不直接让唐僧骑在小白龙的背上取经呢?因为马为“意”,意者忆也,也就是始终能够安住于所缘。在实证中,如果仅有“静”,那是一潭死水的静,是无法修行的,我们必须在静的基础上培养专注力,必须象马那样安住于所缘,只有这样才能把“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因此必须让小白龙变为马,否则无法成功。



观音菩萨取三片柳叶变为三根毫毛置于悟空脑后以应急。
“三”为乾卦,纯阳之谓,这里指元气;杨为柔木,即巽木,杨柳叶为柔木中之至柔,这里指“柔软心”;“毫毛”者至柔至细,亦喻“柔细心”。高级状态是一种心很柔细的状态,只要我们能够使心变得柔细,就能与高级状态相应,这样就能证入高级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能使自己的心变得很柔细,但这种柔细比高级思维状态的柔细心在深刻度方面差很远,在时间上也无法持久。我们必须通过实证,让柔细心变得极其深刻、稳定、持久,这样才能证入高级状态。实证的方法虽然很多,但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都是诱导,都是在诱导柔细心,因此无论我们使用任何方法实证,都要在“心”上下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遗忘时总爱说:忘到脑后了。这句话其实是说“忘到潜意识里了”,因为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会象电影胶片一样保存在潜意识里,是无法真正忘却的。由此可见,脑后与潜意识关联;与之相反,脑前(比如:眉头等部位)是与意识紧密关联的,比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观音菩萨把柳叶放到脑后,其实是指让潜意识发挥作用。柔软心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脑后暗喻潜意识,由此可见潜意识是多么重要。
 观音菩萨让悟空“急时用之”,“急时”即“乱时”,乱因火生,柔软心为水为静,故可制之;另一方面,“急时”也是“意识”活跃时,潜意识是不会着急的,而柔软心和脑后都在暗喻潜意识,由此可见观音菩萨让悟空在急乱时要保持安静,要安住于柔软心,要让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元气”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变化万物,因为心物是一体的。


悟空的救命毫毛在《西游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悟空在战斗极为激烈的时候,在几乎招架不住的时候,往往总是通过救命毫毛取胜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认识救命毫毛,这不仅有利于准确解读《西游记》,更有利于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证。
我们在“观呼吸”中将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体呼吸”,也就是全身毛孔在呼吸。有人认为毛孔是不会呼吸的,这是错误的。我们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个人周身打上石膏,只留面部器官,这时候他会呼吸异常急促、困难。很显然,此时周身毛孔无法呼吸,单纯依靠肺进行呼吸是不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肺合皮毛,主呼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早就知道毛孔也能呼吸。肺和毛孔都能呼吸,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肺的呼吸是一种粗呼吸,这种呼吸虽然是一种潜意识现象,但却与意识也具有一定关联性,比如:我们在受到突然惊吓时会呼吸急促。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能够通过深呼吸等方法调整自己的呼吸,通过调整呼吸,通过调整物质状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这说明肺呼吸能够架起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有利于完成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体呼吸就不一样了,体呼吸和意识毫无关联,体呼吸只有在潜意识极其稳定深沉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体验到。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把毫毛放在悟空脑后,让他在急时用之,这其实是告诉悟空:在关键时候,要安住于极其深沉的潜意识状态,就象观呼吸时所达到的体呼吸那样。事实正是这样,《西游记》中悟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最专注的时候,这时候最容易产生散乱,同时这时候也是形成“潜意识专注”的关键时候,每每这个时候,悟空都能通过毫毛变出一群小悟空或其他东西而获得胜利。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地方,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地方的毫毛以及所变出的不同东西都是有含义的,都是要深究的。

“龙”代表“意”,“意”者“气”也,收服小白龙代表唐僧在本节开始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气”这种微观物质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过渡而来,阴中生阳,“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为阴,“气”为阳。不过这个阶段刚刚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因此这里的“气”仅仅是初阳,是少阳。正因是初阳,是少阳,因此《西游记》在得小白龙后写道:早春时候,但见山林锦翠色,草木发青芽;梅英落尽,柳眼初开。这里对早春境界的描写,正是暗示此时唐僧初得阳气,开始证入“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
正因唐僧刚刚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因此这个阶段的“气”在形态学方面表现为“气流”状态,“蛇盘山”的“蛇”也是对“气流”的形象化描述。“气流”是从“身体宏观物质状态”向“身体微观物质状态(气团)”演变的一个过渡状态,与这个状态对应的思维现象是意识和潜意识并存。
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小白龙是被贬谪的龙,是具有散乱心的龙,这与悟空到老龙王那里是不一样的,老龙王代表极为深沉的静,是没有散乱心的。正因为小白龙具有散乱心,因此导致唐僧无法证入极为深沉的“专注的静”,无法象悟空那样直接证入“气”的最高状态,而只能证入“气痞”这种一般的气机状态。
在散乱心中,意识和潜意识并存,意识容易干扰潜意识,更何况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意识,无法在短时间内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必然导致“气流”产生“气机紊乱”现象,因此接下来的观音院黑风山重点讲解“气机紊乱”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