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网

 长青马圆圆191 2017-09-01

 

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在“量与计量”单元教学后几乎都安排了实践活动或者调查活动。笔者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体验,将实践或调查活动的教学时间因内容而灵活安排。除了依据教材顺序将实践或调查活动安排在新课后外,还将实践或调查活动分别置于新课前、新课中,或者是三者相结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以部分“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实践活动置于新课前

长度单位中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一个单位的长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直尺或米尺直接感知。但是“千米”的认识不是学生的视界范围可以直接观察的,可以说是在教室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画不出,需要借助“米”的长短间接感知。学生的实践活动无法在新课中安排,教材是在学生学完“千米的认识”后安排了《了解千米》的实践活动,笔者调整了教材顺序,把它安排到了新课前的体育活动课中和学生放学回家的途中。主要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三项实践活动。

学生步行100米。我把学生带到100米的跑道上,组织学生用平常的步行速度走100米,并且让他们分别记住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

学生试跑1千米。带领全班学生绕着200米的跑道跑5圈,然后让学生互相记录下跑完5圈后的体会。

学生步测1千米。根据学生家所在的方向,我请了部分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开展了“小小志愿者行动”,要求学生根据走100所需要的步数或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10100的步测。如一名学生根据走100需要140步,她就走10140步,看走到了哪儿。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启蒙,让他们从小明白哪怕是完成一项小小的研究,都需要付出坚强的意志力和艰辛的努力。

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去走100米,并记住所需要的步数和时间。有的学生是137步,有的学生是140步,有的学生是145步等。所需要的时间虽各也不相同,但大约在110秒左右。学生就可以通过数步数测出走的路程,或者借助步行的时间推算出所走的路程。学生有了课前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中认识1千米时,就可以借助亲身经历直观形象地描述1千米的长度了。笔者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推算101001千米52001千米,然后交流跑1千米的感受。透过学生质朴、生动的语言,可以体会到他们的体验是真切而又令人难忘的!小志愿者步测1千米,路径虽然有所不同,但丰富的体验是雷同的,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准确感知“1千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较容易形成1千米的表象。

二、实践活动置于新课中

三年级上册教材 “千克和克”教学后,安排了“称一称”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其中一个内容是称一称几个同样的水果重1千克。笔者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有:每组一个台秤或弹簧称,每组的四个同学分别从家中带不同的水果或物品,比1千克略多一些的橘子、苹果或梨子等。

教师准备的材料有:1个台秤,1袋米粉(1千克)、5个苹果、1个哈密瓜(约3千克)、1个柚子(约1千克)、20个鸡蛋、2千克左右的黄豆、131千克盐(每小袋250 4小袋装成一大袋)。

笔者课堂教学时安排学生参与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

一是掂一掂,记一记。在学生认识了常用的盘秤、台秤等称物体质量的工具后,着重帮助学生感知1千克有多重。教师把一袋米粉放到托盘中,称出1袋面粉是1千克后,安排几名分别学生掂一掂1千克面粉有多重。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分小组掂一掂1千克盐(4小袋)有多重。

二是称一称,数一数。教师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1千克有多重呢?组织学生分组称出1千克水果,数一数各有几个,填在下面的记录表中。

物品名称

苹果

橘子

香蕉

 

    

 

 

 

 

学生汇报交流: 1千克的水果分别是1个菠萝、4个或6个苹果、8个香蕉、11个橘子等。教师针对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个数不同提问:为什么1千克苹果的个数不相同啊?难道是他们称错了吗?学生兴奋地回答道:不是他们称错了,因为苹果有大有小啊!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多。学生因为有了动手操作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1千克苹果的个数因苹果的大小变化而变化,使学生受到函数思想的启蒙。

三是估一估,称一称。教师请学生先估一估:多少个鸡蛋是1千克?学生分别估13个、11个、15个等。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比10少呢?”学生纷纷摇头,并说明了理由:把鸡蛋和刚才称的橘子比较,因为一个橘子比一个鸡蛋大, 而1千克橘子有11个,所以1千克鸡蛋的个数不会比11少。最后师生合作称出了15个鸡蛋正好是1千克

教师再分别出示1个苹果、1个柚子(约1千克)、1个哈密瓜(约3千克),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物品的质量和1千克比。学生一致认为1个苹果的重量比1千克轻,柚子的质量差不多是1千克,哈密瓜的质量比1千克多,然后教师把柚子和哈密瓜分别放在盘秤上称一秤,来验证学生估计的准确性。

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构1千克的实际观念。如果课堂上只安排学生看老师称物品有多重,读一读盘秤上的刻度,学生是无法真正建立1千克的实际观念的。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观念,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掂一掂、记一记、称一称、数一数、估一估等活动中,积累了1千克的生活经验,学生原本对1千克模糊的观念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形象,学生准确建构了属于自己独特的1千克的表象。

三、实践活动贯穿于始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升和毫升的认识”后,练习二中的第7题如下:

 

我在教学时,把调查、操作与测量活动分别安排在了新课前、新课中和新课后。

(一)新课前的调查活动

教学《升和毫升》的前一天,安排学生人人来当“小小调查员”:

同学们,请你去商店或超市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几种瓶装或罐装的液体,除了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能用什么作单位?比一比谁是优秀调查员。(把各物品调查的具体数量填入调查表中。调查表略)

实践表明,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调查任务,所有预习作业都调查到了液体的容量可以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学生到商场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对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课中的实验活动

教师为各小组准备的材料有:一个雪碧空瓶中灌装好1水,1个容量是1左右的勺子、1个容量500毫升冰红茶瓶,5个饭碗、5个纸杯、1个漏斗和1个水盆。

学生各自准备的材料有:装有某种饮料的形状、大小各异的容器,如矿泉水瓶、雪碧瓶、可乐瓶等。

课堂中教师帮助学生体验1升容量的大小时,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猜测:先让学生观察1升水倒入雪碧瓶中,看是否装得下;验证:请1名学生老师合作进行验证,把1升水倒入雪碧瓶中;比较:要求学生把1升水和自己带来的果汁的容量比大小,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和1同样多,还是比1多或者比1升少。实验:各小组把1升水分别倒人勺子、冰红茶瓶、饭碗和纸杯中,观察各可以倒满几个?最后交流各自所带的饮料瓶的容量和1比大小。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很容易形成1容量的观念。这样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不仅能促进数学学习过程的开放、生动和多样,而且不同的容器可以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相互启迪,共同发展。

(三)新课后的测量活动

新课后教师布置的练习活动如下:想办法在一个大瓶内装满1升水并做好记号;用自制的容量是1升水的容器,测量出家中几种常见容器(如锅、盆、洗脸池)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填在下表(略)中。

    课后利用自制的1容器开展的测量活动,不但巩固了1升容量的实际观念,而且对家中常用容器的容量也有了较好的感知。灵活安排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避免留给学生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艰涩难懂的印象,让数学变得鲜活而生动、好玩而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