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紧散

 水木年华138 2017-09-01
    紧与散对,松紧聚散,物理之常。散即松之极者也,紧即聚之极者也。紧如转索,散似飞花。紧散相反,形容如生。

    紧:紧脉弹人手,形如转索然。热为寒所束,温散药居先。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腹痛尺紧,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证。按浮紧宜散,沉紧宜温。)

    散:散脉最难医,本离少所根据。往来至无定,一片杨花飞。

    (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三指禅》)

    1.紧脉

    脉来绷急而坚,细直疾数,状若切绳转索,举按有力,似弦带长之象。

    病人张目且感口渴,心胸以下坚硬,此属心实热证,脉应当出现紧、实、数有力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沉涩而微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病实脉虚,故为死证。

    仲景言:其似搓合绳子,左右转动而无常位,指出紧脉则刚劲绷急而兼绞转之状。

    综诸家紧脉绷急而坚,似快速绞转的绳索,细直紧张而有力。

    脉来如劲急转动的绳索,来往有力,乃因宿食不化,停积中焦,正邪相搏所致。

    姜春华:紧脉之脉管收缩,而心脏之排血力亢盛,故形成挺急,然决不左右弹人手。

    紧脉多为寒邪侵袭人体,脉道紧束拘急而变细,阳闭化热,气血流行增速而疾数。阴寒之气外束,正邪交争,脉鼓搏有力,绷急而坚,若如切绳状,脉管而呈细直坚急状

    若如转索,脉管则为粗大劲强似弦,左右弹人手,或快速旋转,如绞拧粗索之感,因此,弦紧二脉,有概念模糊混淆不清之处。

    紧脉浮、沉按皆可,由于病邪轻重与病人禀赋不同,其体可显示粗大或较细的不同,据诸家之意来看,邪气来盛,下指浮取,脉气鼓搏有力,挺劲坚急,其势不受压抑,左右弹击似弦之感,或粗如转索,或细如切绳。

    指下施力重按,脉气受到压抑,挺劲绷急,坚急而呈现细形,似弦带长,状如切绳感,转索之象则不明显。

    总之,紧脉细直疾数,举按皆有力,轻按浮取如索绞转,紧急劲强,其形粗大(亦可见细),重按沉取,如切(牵)细绳,左右弹指,似弦带长,故紧脉应从数、形、势方面,结合诊取。

    (1)特点:紧脉紧张度大,脉势刚劲有力,绷紧坚挺,急疾如数,节律均匀,其体细直或粗大,状如转索切绳。左右弹动而无常位,似弦带长,举按皆然。

    (2)机制:①阴寒之邪偏盛,侵袭人体,凝聚不散,阳气与之剧争搏激,致使脉道拘急收缩而束敛,脉气劲急伸张力争而过,故指下紧急而挺劲之感。②冷痰宿食之邪伤内,阴阳失和,邪气滞留脉中,郁闭化热,搏击气血,脉道绷急有力,状如切绳。《中医诊断学》:内痛宿食之脉紧,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不能畅达,引起正邪相争的现象。③经脉壅塞不同,正邪交争于内,阴邪外束不得入,正气在内而欲出,脉道拘急紧张,气血冲击外鼓,脉道劲急四弦带长状。

    《中医诊断学》:“或因疼痛,正邪相争,可致脉道紧张,而见左右弹指紧象。”

    紧脉有太过、不及之分。若紧如转索而强急不和,此为太过,多为邪实之证,如感受寒邪,而正不虚者多见之。

    若水湿郁滞关节化热,则胃气强,而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湿邪与汗共泄出体外,此时见脉紧,知正气振奋,强力抗邪而使邪外出,病可自愈。

    若紧脉不鼓,此为不及,常见内伤日久,阴液消耗,不荣于脉之证。

    紧脉多紧急有力,是因阴多阳少,阴邪搏结所致。

    临床上表寒外束,或是里寒独盛,或者阳热为寒邪束缚时,便可出现紧象。

    柳谛言:按此脉如切绳,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而不甚鼓。

    咳嗽虚损而现紧脉,乃正虚邪固,不易挽治。

    (3)合脉(兼脉)

    浮紧-表寒,或为伤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吐痰,太阳伤寒,或为肺水。

    沉紧-里寒,或为里痛,伤食呕吐,胀满泄利,通风惊风,阴疝痃癖,中寒逆冷。

    弦紧-胁痛,脏伤瘀血,或为寒痹,癥瘕积聚、

    紧数-寒热俱发,肠痈脓成,或寒热往来,宿食吐逆,头痛身痛,项强咳嗽,或外瘴疟。

    紧滑-蛔动,宿食吐蛔。

    沉紧而滑-宿食吐蛔,坚实痃癖,或为胃寒,不食下利。

    紧迟-有寒。

    紧涩-气血郁结,或为寒痹,紧急遁尸。

    紧而兼浮,太阳伤寒;紧而兼沉,寒积腹痛;紧而兼实,内有痃癖;紧而兼小,寒邪深入。

    (4)分部所主

    左寸脉紧:心满急痛,头热头痛,目痛,项强,面青唇紫,肢冷胃寒,小儿多见惊风。及中风头痛逆风。乃因寒邪入里,凝阻心脉,心阳不振,经脉阻遏所致。

    右寸脉紧:伤寒咳嗽,喘促痰多,色白质稀起沫,鼻塞膈涌,伴发热轻,恶寒重,无汗身痛。乃因风寒束表,内传于肺所致。

    左关脉紧:胁肋胀痛,腹满痛剧,疝瘕肿痛,或关节筋挛拘急。外伤寒邪筋疼。乃因寒凝肝脉或经络因寒阻滞所致。

    右关脉紧:饮冷伤食,呕吐腹泻,呃逆,胃脘疼胀。乃因寒邪入内,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所致。

    左尺脉紧:腰痛,脐间疼痛,或阴囊冷痛,或硬肿,小便涩痛,腰脚脐下痛。乃因寒邪积聚下焦或小腹不通所致。

    右尺脉紧:奔豚,则脐下悸动,气上冲咽喉,胸腹疼痛。

    乃因肾阳虚,寒气上冲所致。若属疝气(寒疝),则可见脐周疼痛,连及少腹,牵引睾丸,四肢厥逆或麻木,周身发冷或出冷汗。乃因寒邪凝聚小腹所致。若是癥瘕症积(血瘀),症见腹痛连及两胁,小腹挛急作痛,痛连阴部或睾丸,乃因脾胃虚寒,或产后血瘀,复感寒邪,结聚中焦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兼脉: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为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祟。

    按: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古称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绞转之象,征见于脉耳。《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鞠。夫寒者,北方刚劲肃杀之气,故紧急中复兼左右弹手之象耳。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曰:“数如切绳。”丹溪曰:“如纫簟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转而绞,乃紧而成绳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苟非横有转侧,则《内经》之左右弹人,仲景之转索,丹溪之纫线,叔和之切绳,将何所取义乎!高阳生伪诀未察诸家之说,而妄云“寥寥入尺来”,不知于紧之义何居乎!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劲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已虚而邪已痼也。咸在不治之例。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2.散脉

    至数不匀,去来无常,虚大浮散,轻飘无根,沉按则无,状似杨花散漫。

    《三指禅》:“往来至无定,一片杨花飞。”

    按二李、戴氏等人,皆引柳东阳之语,认为散脉至数不匀,节律不齐,如杨花散漫飞舞,轻飘无根,涣散不收之象。

    经文提出脉来如散叶一般,飘零虚散,浮泛无根之状,乃肝气大虚也,若脉涣漫不收,乱如落叶,木气凋谢,金气乘木,水不涵木,则肝木枯竭也。

    散脉涣散不聚,漂浮于上,渐轻渐有,渐重渐无,似杨花散漫飞舞之状,其律不齐,去来无常,脉率或快或慢,至数模糊不清,飘忽不定,脉势乏力,古时医家多推柳氏之说。

    心脉变更,阳气大盛,故脉浮大,阴气而虚,故当脉散。“散”有虚衰之义,肺脉应秋,阴气渐盛,脉来短涩,阳气渐去而不入里,故见散象,此散乃脉虚散于外之象。皆为人顺四时变化之脉象,故属平脉。

    按:散脉轻取浮大无边,其势虚软,飘忽不聚,搏动无力,至数不匀、中取涣散、模糊不清;重按则无,指下渐轻渐有,渐重渐无,应从位、数、形、势结合上探取。

    (1)特点:①至数不匀,乍疏乍数,多寡不一,节律不齐,忽大忽小,强弱不等,轻取则浮散虚大,上漂无根,涣漫无边而势软,中、沉取则无脉。②常兼它脉,为脏腑生理之象,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散忌单现,独见则危矣。③散见于将分娩的孕妇,成为“离经脉”可不作病脉。所谓离经,即气血失于经常之法度致散脉,戴起京曰:“产妇得之则生子,孕妇得之为堕伤。”

    (2)脉理:①精血之阴质,亏耗枯竭已尽,阳无所依,真元离散,浮越于外,脉气涣散上浮,脉道空虚无根;心阳衰微,无力鼓搏于脉,脉行或快或慢,阴阳不敛,脉气不聚而离乱,脉见散漫无纪,至数不齐。郭振球:“散脉乃血耗精散,脏腑真气将即脱绝的征象。”《脉诊》散脉的形成,乃因心力衰竭,阳气散离,阴阳不敛,气虚血耗,无力鼓动于脉,乃致浮散无根,不齐,状如杨花,至数不齐。②孕妇将产之时见散脉,知为临产在即,须防产后虚脱,怀孕不到产期而脉散,则会堕胎,皆因气血大伤,胎元不固所致。

    散脉多见于心肾阴虚,不能维阳,形成阴阳离绝之候,为一种病势危笃不易治疗的险证,在心脏病重危时,往往见之。

    (3)合脉(兼脉)

    浮散-虚剧,或眩晕仆倒。

    代散-危候。

    滑而浮散-为中风瘫痪。

    沉重中散-寒食成瘕。

    浮洪兼散-夏月本体。

    弦而中散-消渴。

    (4)分部所主

    左寸脉散:精神萎靡,心悸,怔忡,失眠、烦躁,甚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昏仆不知,心阳衰微,心血大亏所致。

    右寸脉散:自汗或大汗淋漓,乃肺气大衰,卫阳不固所致。

    右关脉散:肢体疼痛沉重,或肿,或兼见喘咳,乃肝郁脾虚,水饮泛滥,或饮邪泛溢于体表肌肤所致。

    溢饮乃由肺脾肾气机失常,津液失运,以致水湿停聚,泛溢体表肌肤,其中脾脏为枢机,故应在右关。诸家谓溢饮在左关脉散?误也。

    左关脉散: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乃因虫毒结聚于内,肝脾受伤肿大,形成蛊病或蛊胀,脉络瘀塞,升降失常,至脉气散乱。蛊胀,即臌胀也,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初因情致不舒,肝气郁结,脾胃湿热壅结,继而气滞血瘀,水湿不运所致。内脏以肝为主,影响于脾,在标实渐剧,真阴大伤,脉散当显左关,传变至此,亦可两关同见。

    左尺脉散:发热,或高热,汗出,吐泻,出血,骨瘦如柴,皮肤皱折,眼眶深陷,精神烦躁,昏迷谵语,遗泄频频,唇舌干红。因高热、出汗、吐泻、出血或慢性消耗性而致津液严重缺损,形成亡阴证。

    右尺脉散: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乃阳气衰竭,肾阳消亡,或命门火绝所致。妊娠分娩,小产堕胎,伴见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小腹下坠,阴道流血,头晕耳鸣。乃因肾虚伤及气血,胎元不固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见散,怔忡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左尺见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

    戴同父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软散而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溢饮,脾脉软散为胻肿,皆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败之征,代为脾绝之候也。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歇至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耎散,右关耎散胻肿胕,散居两尺魂应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