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正邪两赋”——读红手记(十八)

 昵称37581541 2017-09-02

或许大多数读者读至《红楼梦》第二回中,关于贾雨村谈“正邪两赋”说的那段文字时,对文中列到的一大串历史人物,或感到枯燥无味,或以为这些人物对阅读《红楼梦》关系不大,都会跳过不读。从某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跳过这一大段文字不读,并不妨碍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

但是,笔者却不以为然。在一些读者不感兴趣的这段文字里,笔者以为暗藏着曹雪芹写作的机杼,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正与邪对立统一的哲学意蕴,其二是曹雪芹对人物形象塑造所坚持的“正邪两赋”说的基本原则。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比较复杂,此文先放下不谈。现从人物形象塑造入手来谈第二个问题,会更切合文本,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要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其一,如何理解“正邪两赋”说的内涵?

曹雪芹在小说第二回中借贾雨村谈“正邪两赋”说。其中,讲到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秉天地之正气,应运而生者,这些人都是大仁大德的人,如尧、舜、周公及孔子等人物,这些人应运而生则世治。第二种人是秉天地之邪气,应劫而生,这些人都是大邪大恶的人,如蚩尤、共工等人物,这些人应劫而生则世危。第三种人则是介于前面这两种人之间,即正与邪的交汇融合。这些人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不能成大凶大恶,但其聪明灵秀则在万万人之上,且在性格上有不近人情的乖僻邪谬。如果他们生于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生于清贫之家则为高人逸士,生于薄祚之家则为奇优名倡,如许由、嵇康、米南宫、宋徽宗等人。第三种人就是“正邪两赋”之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是全好也不是全坏的人物。

其二,“正邪两赋”说与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经过前面的简单梳理,明白“正邪两赋”说的内涵后,我们再来讨论它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问题。

曹雪芹在第二回中借贾雨村谈“正邪两赋”说,不是空穴来风,有他的意图。这个意图就是他借此以谈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为谈好这个问题,我们先回过头来看在第一回中曹雪芹谈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红楼梦》中,写女子则是“小才微善”、“或情或痴”,这些人没有班姑之才德;写男人,也没有一个是“大贤大忠”的;他还批驳历来小说写人物不切近情理,如丫环也是满口“者也之乎”文墨极通的人;写爱情故事多是才子佳人式的套路和结局。在第五十四回中,曹雪芹还借贾母批书对此进行了抨击。

曹雪芹表明自己所写的人物或“小才微善”,或不是“大贤大忠”,其中之意与在小说第二回中所谈到的“正邪两赋”说之义相同。“小才微善”的人物,就是不全是好也不全是坏。“大贤大忠”的人物,就是贾雨村在第二回中谈及的第一种人,即大仁大德之人。曹雪芹在小说中不写这样的人物,而是写第三种人物,即“正邪两赋”之人。在第二回中,当听雨村谈完“正邪两赋”说后,冷子兴夸凤姐如何聪明伶俐,是“男人万不及一的”!雨村接着说:“可知我前言不谬。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一路之人,未可知也!”雨村之话,正是归结到他前面所谈的“正邪两赋”说上来,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曹雪芹在书中写的一些人物都是“正邪两赋”之人。

用“正邪两赋”说作前后对照来读,就会明白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求实不求全,而是“正”与“邪”的结合;不是大仁大德的全好,也不是大邪大恶的全坏。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曹雪芹写作中的写实风格。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声明,自己写作本着“追踪摄迹”的写实原则。鲁迅先生也曾称赞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中描写人物,打破历来写作的套路,“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这些论说都是对“正邪两赋”说的另一种方式的诠释。

下面列举小说中的人物来阐释这个问题。如凤姐,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不是把她写得全好,也不是把她写得全坏,而是把她写成一个聪明有才干的人的同时,又把她写成一个贪财害命的人。前者是“正”,后者是“邪”,是“正”与“邪”的结合。还有贾宝玉也是如此,他聪明伶俐,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正”。但是,他顽劣不爱读八股之文,不走传统世俗所认同的经济仕途之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在别人眼中,他有点“疯疯癲癲”,偏又是一个情痴情种,脂批说他是“情不情”,这是他的“邪”。他的个性是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丰富的。正因此,读者对贾宝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对此,使笔者想起在小说第十九回中的一条脂批,它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宝玉的人物形象:

 

这皆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又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这条脂批对宝玉的评价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中讲到的“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又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脂批连用几个“说不得”来评价宝玉,不正是对“正邪两赋”说最好的诠释吗?

对于这个问题,就谈这些。

其三,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学会用“正邪两赋”说的观点来对待人物。

经过前面对相关的两个问题的讨论,明白什么是“正邪两赋”说和它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关系的问题后,笔者在这个问题中,主要想谈一下,如何学会用“正邪两赋”说的观点来对待小说中人物的问题。

明白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正”与“邪”的结合后,我们阅读时,对其中的人物,就不应责备求全,不该用非此即彼的二维对立观点来对待人物。

在谈论人物时,常有读者问笔者:你喜欢《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笔者常是这样回答的:每个人物我都喜欢。这是笔者的真心话。确实如此,《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都写得好。笔者对其中的人物,没有厌恶谁,也没有喜欢谁,感到曹雪芹把他们都写得很好。

第一,人物形象生动又富有个性。刚才笔者已谈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遵循“正邪两赋”说的原则,用写实的风格来写人物。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小说作者,写人物脸谱化和公式化,大都没有个性可言,即好即全好,坏即全坏,人物除了姓名不同外,对其外貌、人物性格等描写时大抵差不多。这样的人物,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因此,没有体现出写实的风格。与此不同的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就连大多数读者都厌恶的赵姨娘,她的人物形象并不见得是平面的。她在生活中不断地抗争,与其他人物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值得同情的。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是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所以笔者常说,笔者对其中的人物个个都喜欢。当然,这里讲的“喜欢”与文学批评中对人物所持的立场、观点是两回事,两者必须区别开来。

第二,人物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小说人物是经过加工、综合等艺术化了的“人”,他与现实中的“人”是不同的。因此,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都写得好。

在谈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时,笔者常听到有些读者说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或说谁好谁坏。他们喜欢用非此即彼的观点来“划分”人物。这种人物评判模式与《红楼梦》问世后,清代一些论红者所坚持的“拥黛抑钗”或“拥钗抑黛”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他们大多都是这样站立场地看待其中的人物。笔者以为这样看待其中的人物很不好。究其原因,在前面谈及“正邪两赋”说与人物关系的问题已谈及。换句话说,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坏”中有“好”,“好”中有“坏”,是“正”与“邪”的综合。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客观地对待其中的人物,不能带着情绪去阅读,用喜欢谁或不喜欢谁的态度来评判其中的人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物是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作者加工艺术化了的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因此,不能带着情绪去阅读。

总之,曹雪芹用“正邪两赋”说的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即其中的人物“好”不全“好”,“坏”不全“坏”。这是曹雪芹写作中遵循写实风格和创新的体现。他没有沿袭以前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写法,使得人物形象个性化,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因此,我们阅读《红楼梦》时,要学会用“正邪两赋”说的观点来对待其中的人物,避免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观点评判其中的人物。

 

 

     2017年7月16日下午痴红轩

 2017年8月27日上午改于痴红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