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教 人有人心,亦有天心。欲识天心,先空人心。惟此天心,即汝真心。真心是性,真性是心。湛然常寂者心,寂而常感者心,汝甚毋以思虑心,为汝真心。惟汝真心,即我之心;惟我真心,即天下人之心;天下人真心,即万古圣人之心;万古圣人真心,即天地之心。惟此真心,通天地人心;惟此真心,历万亿劫不坏心。为学初心,先求放心。心无出入,便识真心。 玄镜铭 玄镜混成,常照常寂。徹古徹今,夜月昼日。中涵太虚,天地一粒。不着此尘,何劳拂拭。 无佛秘旨 佛本无佛,我不是佛。我即是佛,我不名佛。我不名佛,人不我佛。人不我佛,我不是佛。儒者需人,是世间人。仙者山人,出世间人。佛者弗人,尽虚空界。我不是佛,无虚空界。 尽虚空界,有界有尽。无虚空界,无界无尽。无虚空界尽,无虚空界无尽。虚空界非有尽,虚空界非无尽。 佛与无佛,是平等佛。佛佛无佛,世尊曰佛。 长生者神 神也者,亘古今而长存者也。故神者阳也,鬼者阴也;为善者阳也,为不善者阴也。阳则气清而属天,阴则气浊而属地。气浊则神浊,而神反为鬼矣。刘经邦曰:“神寄于人之身,身死而神不灭;鬼寄于人之身,身死而鬼不灭。” 世间法 世间法最大者,莫过于纲常,若舍纲常之大,而遽谈出世之旨,岂不诞哉?其所谓祝发毁形,以断弃伦属者,果能超出形骸之外乎否也?乃若世之儒者,手恭足重,荣华其言,似亦足人之听闻矣。至于纲常毁裂,犹然置而不论,其殆谨厚之遗与?然孔子之道大矣!或有窃其余绪,以资清谈,犹晋室也,忽心性而略纲常,余恐孔子之道似不如此也。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又曰:“所以行之者一。”圣人之学,尽于此矣。故舍一以语达德,则德非其德也;舍达德以语达道,则道非其道也。 三门一致 三教圣人之所以养之于内,而身心性命之学同也。但以此而为世间法,以正三纲,便是儒者之道;以此而为出世间法,以超物外,便是二氏者流。 因教 大抵圣人之教有三:有以世间法,而语世间人者;有以出世间法,而语世间人者;有以出世间法,而语出世间人者。若夫外而能明其三纲五常之大,内而能明其性与天道之微者,是在世间而出世间,乃余之所愿见而不可得也。 本教 三纲五常者,世间法也。性与天道者,出世间法也。必也内能明夫性与天道之微,外能明夫三纲五常之大。有家者,以一家为已任;有国者,以一国为已任;有天下者,以天下为已任。内外合一,兼而修之。实下工夫,十有余年。又必了得世间事,然后方可飘然物外,而出世间。此乃万古不易之常道,而二氏者流之所当持循也。 二 林子见时有不昏者,而必语之曰:“子之一身至重也,天开地辟,而人生焉,世世不绝,而至于子之身;自是子而复孙,孙而复子,至于天地未有终穷之时,尚未艾也。是子之一身,上而为天地开辟以来,祖宗精神之所聚,下而为天地未有终穷之时,子孙命脉之所寄。所系之重,至于如此。而子乃忍于断弃伦续,而自以为高且洁者,殆亦未之思欤?” 三 或问邵尧夫之学,亦有同欤?林子曰:“程明道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就其所至,可谓安且诚矣。然其学也,必须林下相从三十年,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坚若刻厉,至于如此,然后可也。若兆恩之学,则异于是,必内蕴乎心身性命之学,而周旋于人伦日用之间,或六七年,或十有余年,或二三十年,随其分量磨炼纯粹。又必纲常既备,俯仰无累,然后飘然相从于林下,方为可也。尧夫又有言曰:‘必须了得世间事,然后方能出世间。’由此观之,则尧夫之学,亦有同者。” 释先净戒 有释氏子览林子非三教等集,艴然不悦,遂造林子而言曰:“释氏之教,所由来尚矣,而子乃欲尽灭释氏之教欤?”林子曰:“岂其然哉?刘谧有言曰:‘三武之君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顾余何人也,乃欲尽灭释氏之教邪?”“夫既曰释氏之教之终不可灭矣,而子必欲其嗣续而纲常之者,何为也哉?”林子曰:“子独不闻释氏之教,而有在家出家之异者乎?又不闻释氏戒律之严,而在家出家,皆所当守者乎?戒律有曰:‘离非梵行’,而所谓离非梵者何也?永断色欲也。又曰:‘离邪淫。’而所谓离邪淫者何也?不犯他人妻女也。故余每欲其嗣续而纲常之者,岂有他哉?盖为其不识清规,而与破戒坏律者道也。” 二 林子曰:“能守戒律矣,在家可也,出家亦可也;不能守戒律矣,在家犹之可也,出家则断乎其不可也。若维摩诘之有得于佛之大者,岂曰出家?至于傅大士庞蕴等辈,亦皆在家之贤者,释氏者流,不可不知也。” 立教之异 或问三教之道同欤?林子曰:“其道同,其教异也。故孔子者,以世间法,以语世间人,而儒之教,尽于此矣。若所谓使人纲常以正,伦理以明,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者,乃其略也;老子者,以出世间法,以语出世间人,而道之教,尽于此矣。若所谓使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一洗纷纭胶轕之习,而归于静默无为之境者,乃其略也;释迦者,亦以出世间法,以语出世间人,而释氏之教,尽于此矣。若所谓使人弃华而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于安行,由自利而至于利彼者,乃其略也。故曰儒与释老,迹异而道同。不善用者用其迹,用其迹则滞,滞则可得而攻;善用者用其心,用其心则通,通则无得而议。”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是一性上起用,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无相解 或问释氏无有男女等相。林子曰:“此自其佛之性言之。以佛之性,本无男女等相也。”又问平等无有高下。林子曰:“此亦自其佛之性言之。以佛之性,本无高下等相也。然自其佛之性言之,固无男无女,无高无下,而无分无别也;若以其人之情言之,则有男有女,有高有下,而有分有别也。近有窃佛之声者,不知了性,不能忘情,而傅会于无相之说,漫将男女而群列之,能无渎乎?渎则坏礼。漫将高下而等夷之,能无凌乎?凌则爽分。故授受不亲,以礼之别;而类聚有秩,乃分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