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在甘肃设机器局用造弹壳机器短暂地制作过一批“足银壹钱”的方孔银钱,但未正式设立造币厂。当时,孔繁锦为筹措军饷及解决市面钱荒,先以翻砂浇铸方式制作铜币,后来购置机器在天水设厂,专造铜元,此为甘肃置机器造币之始。1926年8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入甘肃将孔氏逐出,到兰州任督办的刘郁芬,将机器及技工迁移至兰州成立甘肃造币厂。次年11月由省财政厅拨款20万元兴建厂房,于一年后竣工开制银元。
甘肃造币厂及“甘肃版”袁像银元
网络配图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甘肃版壹元银币
造币厂的设备是孔繁锦早年设厂时向湖北汉阳周恒顺机器厂购入的,技工也在汉阳招募。1928年,民国军掳获凉州镇守史马延骧的200万两白银,有了本钱后开始制造银元,造币厂建在兰州萃英门的甘肃机器局旁。模具由江西人陈发坤按民国三年版“袁大头”的形式雕刻,以过去没有机器造币厂的偏远地区来说,技术可说十分高明。
甘肃造币厂生产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版式与其他地区出品有明显差异,主要是肩章部分类似民国十年版“袁大头”,背面嘉禾亦有区别,泉界习称“甘肃版”。其重量、尺寸虽然与规定相近,但成色较低,仅含银82%,后来逐渐减少竟降至70%,因此并不受商民欢迎。据记载,美国传教士在20世纪20年代末赴甘肃敦煌时,“该地仍习惯以银锭切割作为货币使用,银元虽通行,但非全盘接受。本国龙银遇上香港站洋时要贴水,‘袁大头’则普遍受到欢迎,其中以民国三年版价值最高。当孙中山像银元出现时,这个戈壁小镇完全不愿接受,认为新总统像银元的头像太小,毫不出色。除了嫌头像太小之外没有听到其他解释,只是没有人用。”另1930年左右,甘肃厂亦曾代制“藏洋”卢比,尺寸约半元大小,据说其上肖像为宣统皇帝,但实际上与四川卢比上的光绪像无多大出入,其较明显的差别在头大颈短、帽顶有珠饰,重量稍轻而含银仅50%。因掺铜太多会露出铜色,俗称“红洋”。
民国三年加字甘肃“袁大头”
网络配图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甘肃加字壹圆银币
1930年至1931年间,邓隆担任造币厂监督时,生产过正面袁像左右刻上“甘肃”二字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此币系冯玉祥部充作军饷之用,成色仅82%,流通也不广,估计生产了数万枚。在各种版本的“袁大头”中,这是唯一加注地名的,非常特殊,是颇受藏家关注的热门品种,因此出现许多伪仿及改造贴字的假货,泉友有意收藏时,须小心谨慎。
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孙中山像壹圆
网络配图
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孙中山像壹圆银币
1928年(民国十七年)甘肃造币厂开工后,曾制作一种国父像银元,其正面为孙中山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七年”;背面为青天白日徽,上书“甘肃省造”,左右为面额“壹圆”,下刻满文,币上刻满文的现象是民国银元中仅见的。此币重量及尺寸与标准“袁大头”同,成色88%,有宽边、粗字、细字之别,但泉界并非十分重视其差异。其制作数额不详,而大部分被冯玉祥所属民国军孙连仲部东下时携走散失,在甘肃境内没有流通,存世也少。
在各省自行制造的银元中,此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孙中山先生的正面肖像,非常特别。据了解,冯玉祥对于孙先生十分尊敬,在“北京政变”后,原拟请孙中山赴京主持国政,但奉系张作霖反对,改成共商国事。孙中山先生接获电报后于1924年11月中旬离开广州,12月初抵达天津,月底始至北京,而冯玉祥此时已出任西北边防督办,次年3月孙中山病逝北京,两人没有晤面。冯玉祥常以未能亲见孙中山先生为终生遗憾,很多人认为冯玉祥掌握甘肃造币厂后即制此币表达崇敬之意。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甘肃造币厂奉命停办,机器设备归该省制造局(即甘肃机器局)保管。甘肃厂的产能号称日产10万枚,但因原料及资金问题从未达成此额,实际数据目前无可查找。据退职员工回忆,若原料充足,日产银元三四万枚不成问题。抗战期间,中央造币厂开办兰州分厂,以收购来的民间制钱专造壹分铜币。后因原料无以为继,仅一年余即停产。
1949年郭寄峤任省主席,在金圆券发行失败市面改用银元时,派人在制造局内架设临时工棚重开造币厂。由于原有机器已损坏,改以压模机用人工操作造币,但因库存白银有限及产能不足,加上开工期仅2个多月,只制作了少量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