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兰

 黑猩猩表哥 2017-09-02

  要解释什么是“诺黑”,要从什么是“诺吹”说起。

  前段时间听说卖了50亿票房的《战狼2》导演吴京要跟《敦刻尔克》导演对谈,瞬间炸了新浪微博评论区大骂吴京不配的人,十之八九都是“诺吹”。

  就问你知不知道当代还有哪位导演享受过这样偶像后援团般的待遇。


  左起:影评人周黎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黄建新

  所谓“诺吹”就是每逢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拍出一部新片,就会对其大加追捧的影迷。在他们的眼中,诺兰是当代最伟大的大师级导演,无法容忍其他人对诺兰作品的任何差评。

  笔者本人就因为不堪忍受片中大量玛丽苏杰克苏式矫情,而差评了诺兰2008年的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这导致在其后好几年内,笔者都遭到了某些诺吹旷日持久且不讲道理的围攻。

  在所有语无伦次的吹捧和对笔者的谩骂之中,最大反驳理由就是:这部电影已经是豆瓣电影TOP250了你怎么能说它拍得不好。


  《蝙蝠侠:黑暗骑士》

  笔者只是发表一个个人感受而已啊,朋友!这部影片评分已经这么高了,为什么还要来纠缠我这个无足轻重的路人甲!!!

  我承认这段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是笔者走上坚定不移的“诺黑”之路的重要原因。然而,只是差评诺兰电影作品并遭到来自“诺吹”的一万点暴击,还不足以形容“诺黑”是如何炼成的。


  《记忆碎片》

  回顾我第一次对诺兰发生兴趣,是在多年以前看过《记忆碎片》之时。

  当初是因为看《洛城机密》(看了无数遍,太好看了)注意到盖·皮尔斯这个有着精湛演技的十八线演员,按图索骥找到了他担任主角的《记忆碎片》。

  在悬疑惊悚元素的包装之下,关于主角的秘密一层层揭开,看到了最后,我感到这部电影实在是大俗套,——明明是披着悬疑皮的爱情片啊,论悬疑也并不是一流好吗。

  印象中,《记忆碎片》拍摄手法十分写实,把一个十分唬人的故事说得跟真的一样。这种杀妻毁一生不自知的故事却很难合理,导演好像有点作,分明是为悬疑而悬疑,分明是炫技嘛……

  这样一连串的不服让我记住了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当年至今,诺兰每出一部新片,我都会穷追不舍,反反复复看好几遍,直到对影片的亮点、槽点了然于心。

  笔者刷得最多的是《敦刻尔克》之前诺兰的封神之作《星际穿越》。


  也就看了7遍吧。

  我最服的诺兰作品是他的处女作《追随》,看了两遍,包括一次大屏幕观影。

  在看了5遍《盗梦空间》之后,我曾经宣布投降,商业动作片群戏调度、戏份分配我只服这一部。


  对《蝙蝠侠:侠影之谜》,看到第3遍的时候,被蝙蝠侠从天而降那黑色噩梦般的造型激起了鸡皮疙瘩。

  就在《敦刻尔克》上映前,我在家里的大彩电上完成了《致命魔术》的4刷。


  从上之下依次为:历史上的敦刻尔克、《敦刻尔克》、《致命魔术》,场景颇为相似

  我不知道“诺吹”你们能不能做得到,以及收获以上体验。

  真正的“诺黑”勇于对他的“神作”说不,并在看片过程当作天人交战,接受被诺兰打败的瞬间,每败必认。永远关心诺兰的下一部作品。但是,不管有多服诺兰高超雄奇的想象力和驾驭能力,我还是认为其作品中有许多不可忍受的瑕疵。

  诺兰十分执迷于让人物背上过重的包袱,他不肯让爱情从已经如此类型化、商业化的作品中缺席,但也从来不肯为他一定要插入其中的情感戏留出足够时间。

  这就显得人物真的做作,很高大全。

  明明已经超越了普世经验,突然要停下来探讨一下爱情,如同飞升万米高空突然又落入尘埃。除了《追随》,每部作品的主角全都如此。


  《追随》

  咱能好好地超凡脱俗、不谈感情吗?

  正是对这一点“庸俗”的鄙夷把我炼成“诺黑”。换成今天我可能会对当时的我说,这完全是爱深责切。


  作为资深诺兰粉丝的某青年导演,尊似顽皮

  《记忆碎片》《盗梦空间》在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探索,《致命魔术》《星际穿越》对科学进行了非凡的想象和现实化,黑暗骑士系列对“蝙蝠侠”这个早已套路的超级英雄进行了神话母题式的挖掘,放大了这一天神般存在的凡人身上的光明与阴暗以及这两点的对比。

  但是,所有人都必然要谈恋爱,被爱羁绊,被骗至少一次,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一边是智慧拔群、勇于超越,一边是一生一世的情种。

  这个一股浪漫情怀扑面而来的模式让我还以为是在看《权力的游戏》。


  到底为什么在充满想象力、去掉年代感的场景和故事里,将这两种不同向度的人生追求集于一身,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猜要不然是诺兰本人笃信古典的高大全传统,要不然就是有什么人一直在跟诺兰说没感情戏就不好卖。

  还好,《敦刻尔克》咱们不谈恋爱。

  不过我听说好多诺兰粉丝这次觉得不好看了。


  而作为“诺黑”,在第一次看《敦刻尔克》之后我正式宣布转粉,在三刷《敦刻尔克》之后站到了力挺诺兰的阵营。

  目前,我已经看了三遍《敦刻尔克》,其中包括两次IMAX观影。

  还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笔者妄图强推与诺兰创作意图天人交战的计划,就被这部影片满满的音轨打乱了。

  为《星际穿越》配乐的汉斯·季默大神这次为《敦刻尔克》配乐,这一次他的做法与以往不太相同。在几乎全程在场的音效和配乐中,音乐与效果音的区分比较小,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用声音描述片中人物的心理。

  加上诺兰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交叉剪辑,防波堤的一周、英吉利海峡的一天、空中交战的一小时错综复杂地交缠,这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撤退战役已经丧失了时间这一维度,像是漫长到无法结束,却又被挤压在精密、碎片式的片段中,让人感到莫名紧迫、分秒必争。


  在故事上淡化人物设定、侧重心理-情绪描绘、减少人物对话,特写人物神情、动作细节等做法,比以往作品更加执着,让我无数次想起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我预感这是他在完成了大量的商业类型片后,又回归到了电影创作的初心。

  同时,大量主视角下的海难场面,军舰船只以可怕的角度倾斜、沉没,满脸惊惧、仓皇失措的海员,让我不断联想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让人神经紧绷、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面孔的敌人,又令我想起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享受于视听方面四两拨千斤的巧思以及对影史经典的翩然联想,我哪里有时间顾得上以批判的眼光给这部悬疑战争片任何差评。

  所以我发誓要看第二遍,必须要刺破诺兰的面纱。


  第二刷,是在《敦刻尔克》首映礼上。

  这次终于给了我机会看穿诺兰在细节上留下的小心思。

  诺兰曾经说,和希区柯克一样,他也是一位喜欢悬疑、充满奇想的英国导演。《敦刻尔克》证明诺兰确实也和希胖一样,喜欢在细节中体现个人的惊悚趣味。

  不知道从何处而来的德国轰炸机、战斗机,简直像会飞的魔鬼,从空中噩梦般降临,像是黑暗骑士降下黑影笼罩四处流毒的哥谭。这些魔鬼逼近人群时发出凄厉的尖叫袭击观众的耳膜,向沙滩、防波堤、战舰投下一连串恶魔之蛋,真是让人感到恶心至极、可恨至极。

  疲于奔命、却怎样也无法逃出生天的小兵倒在海滩上沉沉睡去,退潮过程中的海水在他们身边堆积着毫无生机的泡沫,远处走来的士兵人影模糊,三枚小兵的视野中出现了现实的、抑或超现实的一幕——另一个远影模糊的士兵卸下装备,徒劳地向滚滚海潮扑去……可以说一秒穿越《盗梦空间》,从梦中醒来,继续完成从敦刻尔克到彼岸那一次“信仰的飞跃”。


  毅然独自出发,驶向敦刻尔克的“月光石号”在茫茫大海上遇见的第一个人,是流落海上的士兵,他披着军用斗篷,黑压压的气氛笼罩着他,身下那是已沉没、只露出一角的军械残骸,分辨不出是战舰还是战机,还是《星际穿越》里在水面迫降的飞船。

  在大撤退壮举完成后,镜头扫过遗落在海滩上无数的头盔,像是欢快得近乎仓皇,以至于……装备都无心携带,这样一个重现史实的场景曾经在《致命魔术》片头上演了“魔术师礼帽”版,诡异地暗含着故事。

  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汤姆·哈迪,此前与诺兰合作《盗梦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戏份及露面机会可以说少得不像个明星。盗梦里,他有不少时间在“反串”,还有不少时间戴着雪橇镜战斗;在蝙蝠侠里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露过脸要跟不知道是谁,只见一堵肌肉墙。


  在《敦刻尔克》里,出于角色需要,汤老师绝大多数时间也带着面罩,只露出双眼。就凭这双眼睛以及小动作,全片唯一一个正面火拼到最后的英雄栩栩如生、打动人心。诺兰合理并可以说富有趣味地为汤老师加戏,设计了一个起落架出故障的小情节,为这个沉着冷静的完美英雄增加了一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

  看片全过程中,窥探到诺兰在过往创作中的“练习”于此处的“纪念”,有一瞬间领会到了完成这部《敦刻尔克》,他究竟在从前练了多少次手。

  诺兰热衷于制造悬念以及悬疑、惊悚气氛,他从以往的尝试走到《敦刻尔克》,所完成的不只是一种对“大片”的想象。他终于把悬疑、惊悚,从小空间带进了大空间,从建筑内、城景带到海边、海上以及高空之中。


  完成二刷之后,我认定诺兰一直想拍的只是悬疑片而已,并且从《追随》开始他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这一次他借鉴了世界公认大师卡梅隆的海难经验,非常任性自我地推行了自己所渴望的实验。

  果然,在首映礼上,诺兰说:

  “拍摄《敦刻尔克》是我从做导演之初就想做的事,它是悬疑片,不是又一部战争片。……我希望展示逼真的灾难情景,就像《泰坦尼克号》那样。”

  听到这句话,再骄傲的“诺黑”也要低头。


  在上映后的零点场,我三刷《敦刻尔克》时其实已经看到了在本片剪辑和情节设计上,有几处着实是诺兰任性且心切,险些将悬疑气氛、观众的紧密“共情”打破。

  但我一定是被策反了,这些“破绽”并不是诺兰的锅。

  比如民用船只浮现在天边那一瞬,配乐本来紧迫逼人,姿态先锋实验,却陡然随这一瞬风格一转、配乐荡气回肠——“Home!”,真的是相当猝不及防的煽情。

  在场许多人都掉下眼泪,而我只是第三次感慨,开着小艇、渔船也敢于乘风破浪来救这三十万将士,不愧是彼时海上霸主大不列颠的后人。一起观影、第一次看《敦刻尔克》的小伙伴甚至说,啊,多么没必要的谄媚。

  这一刻违和导致的锅应该汉斯·季默来背。但从情节上讲,这可以完全理解为诺兰身为英国人,对这一瞬间有着极强烈的情感。

  同时,也不得不由衷赞赏,国之荣耀还可以有这样的拍法。以战争为背景,却在场面规模上对史实进行了大面积的简约。历史上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将近四十万人的撤退在两周内陆续完成,德军在轰炸中投下了一万余枚炸弹,英法战机也出动了几千架次。诺兰却实验性地在影像呈现上对所有的数字都做了极大的压缩,他完全不怀有着战争片创作者的意图,避免过多的战争场面。


  二战期间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在这107分钟里沉静又紧张,这种气质让我想起许多另类的“战争片”,如法国新浪潮早期的《海的沉默》《大幻影》,也有美国电影《细细的红线》。影片又借年轻官兵与沉着的父辈、长辈形象传达出对家园、和平和未来强烈的向往和信心,我实在佩服,——完成自己对悬疑片驾驭经验跨越式的创作,同时还能自然动情地歌颂祖国人民,换个导演真的不行。

  众所周知,这个故事是诺兰根据敦刻尔克大撤退大量史实材料虚构而成,并不是史料让他做出了这些赞颂和简化。

  三次反复体会诺兰在影像、文本上的取舍,作为与诺兰精神上不共时地“相爱相杀”好几年的诺黑,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心疼。曾经的诺兰,喜欢把悬疑、哲思、爱情观以及带有一点复古感的空间叙事都放在那几个、甚至唯一一个主要角色的身上。一琢磨,就能感到他在创作时,文本性真的太强,人物真的好累,满满的都是诺兰的表达欲。最明显的就是《致命魔术》,虽然把双主角几乎变成了四个人格,但每一个人都背着沉重的设定,不堪重负。

  而在《敦刻尔克》里,他把人物各自最应有的念头还给了人物本身,仅仅做好“上帝之手”的角色、增加人物所处世界的变数,这是诺兰的收敛。他不再赋予人物以超越凡俗的神化人格与内心,而是允许角色出于求生产生非理性行为,这是诺兰对人之心理的领悟。


  在求生欲迫使下,士兵企图用手堵住正在增加的弹孔

  虽已是世界知名导演,在完成个人创作生涯最初的心愿上,诺兰仍然努力地突破了自身经验。

  这样一部打破“诺兰”又非常“诺兰”的作品,可能会让满足于以往影片里处处是新奇的那些“诺吹”失望,我敢说随着影片上映,会有不少诺兰粉丝对这部电影大表不满。

  我不管,反正我再也不黑诺兰了。

  鼓励大家多刷几次,毕竟诺兰在《敦刻尔克》中复杂而精密的交叉剪辑,三个跨时段、跨场景的故事如何衔接,可以讲两个晚上。

  作为前“诺黑”,我只想说一句——不同于以往炫技、为悬疑而悬疑、练手之类,诺兰这次通过剪辑方式表达的是:直到人与人相遇,时空才第一次重逢。


  福利时间

  参与活动,你将有可能获得《敦刻尔克》电影票,去影院二刷解惑

  或者获得敦刻尔克的正版酷炫周边:

  2个《敦刻尔克》周边小风扇


  3件《敦刻尔克》周边T恤


  参与方式详见置顶评论

  ☟

  昨天的电影接龙活动,大家参与非常踊跃,我们选出了1位优秀玩家!

  @Distractions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吐巴哥好友,可获得一个观影小红包哦!

  「电影接龙」栏目,下周三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