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和谐交通理念 实施交通顺畅提升工程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交通路网的构建决定着产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发展方向,主要交通方式决定着城市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与高效性。韶关城区具有“三山、三江、六岸”的先天性地理环境,这种特殊的山水格局决定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城市路网系统,贯通东西走向道路,并充分考虑照顾各类交通参与主体,实施交通顺畅提升工程。 1.攻坚路网贯通。构建快速环线,建设上饶路、上饶桥,拓宽五里亭铁路隧道,打通五里亭西桥头连接新兴路隧道,建设生态路穿越莲花山隧道、北江桥头下沉式隧道及车辆调头的“U”型隧道,加快实施曲江大道、莲花大道(东环线)二期、乐村坪支线和新白线工程,初步形成内环1、内环2、快速中环、快速外环、高速外环、放射线等城市快速环路,支撑城市空间拓展。贯通局部路网,打通教育路延伸至上饶路段、体育东路延伸至惠民南路段、北江桥西桥头匝道等路段,加快改造惠民南横街,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提升道路系统整体通达水平。整治交通节点,重点整治火车东站片区、凤凰路五里亭碧桂园东区主入口、聆韶路穿京广铁路涵洞、鹅坑桥转盘等交通节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2.实施公交优先。按照公交分担率近期力争达到20%(现状10.8%),远期达到30%的目标,加快公交智能化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网。建设东郊客运站公交总站、十里亭公交总站等,开展港湾式公交站点改造,全面提高公交车辆的营运效率和质量,开展有轨电车或BRT快速公交建设论证,构建低碳、绿色、生态的骨干公交系统。 3.改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惠民路、工业路及芙蓉新城主次干道等重要城市道路横断面,调整分配道路资源,改善城市慢行系统条件,创建适宜活动的道路空间。在火车东站、惠民南路粤北医院门口、韶南大道、工业路、西河桥东侧等人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建设人行天桥或过街隧道。改善慢行出行条件,倡导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依托城市绿道网建设,基于自然滨水环境,构建多层次的自行车廊道,合理规划自行车停车设施,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 4.建设智能交通。对现有的红绿灯进行智能自适应信号升级改造,新建大范围、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和调整道路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5.适度新建停车场。根据城市停车负荷与可用地情况,改造现有停车场,增加停车容量。利用闲置用地,新建新津路北华泰小学附近、启明北路健身广场附近、西河体育中心等停车场。推广立体停车场建设,将解放路大润发西部地块、西堤北路小岛饭店南侧地块、市政府南面停车场改造为立体停车场。 二、树立惠民宜居理念 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 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顺应新形势,顺应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韶关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和共享发展理念,以人为核心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产居城”融合、生活舒适方便、社会和谐稳定的共建共享、惠民宜居城市。 6.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摸查工作,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城市易涝点改造,开展芙蓉东路、韶南大道沿线等内涝点的整治,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排水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完成小岛片区截污管网工程,启动第三污水处理厂、韶大片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尽快实现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100%的目标。加快城市供水管道的改造和小街小巷净化美化整治,推进城市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消防设施、变电站、加油站等邻避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7.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新建原血站地块小学、御龙湾小学、齿轮厂地块小学、金色江湾小学、南郊小学,迁建机关二幼、机关三幼和韶州师范学院、韶关医学院,分期搬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推进教育、医疗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所,新建浈江南片区、东片区、北片区全民健身广场,加强现有健身广场和健身公园的维护,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文化健身需求。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推进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建风度楼、风烈楼、观风亭、九成台,修缮韶州府学宫、李汉魂纪念馆、余汉谋公馆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编制《韶关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6—2025)》,建设东河、西河、南郊、曲江城区、芙蓉新城等片区商业综合体,以兴隆市场改造为试点,加快城区农贸市场的综合治理,三年内完成市区全部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调配和整合闲置资源,解决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健全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参照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家庭服务、银行网点、医疗诊所、便民商超、餐馆娱乐、文体场馆、公园广场等集于其中的新型综合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创建居民便捷生活服务圈。 8.改善老旧社区综合环境。加快实施棚户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工程,将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与房地产去库存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推进乐园镇教场村,车站街道办大塘路社区、莲花山社区、劳动村社区、广铁一线社区等铁路沿线老旧社区的综合改造,进一步改善老旧社区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三、树立生态美城理念 实施环境与景观提升工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建设发展核心理念之一。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美城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焦点。为提高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着力改善城市环境,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使城市的生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 9.建设生态公园。加快芙蓉山公园、韶州公园老虎岩景区、林桥坑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管理好莲花山公园,规划保护好黄岗山、回龙山。 10.拓建休闲绿地。按照城区“ 11.改造三江六岸景观带。围绕三江六岸构建融入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滨江公共空间,对沿江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分段塑造风貌特色,对三江六岸重要路段和沿江建筑开展灯光亮化和美化工程。选择旧城区有条件的江堤岸线改造成为亲水岸线,扩建海关前亲水平台,新建韶乐公园亲水平台、浈江北亲水平台,将武江奥园段打造成为亲水岸线。结合市区风采桥等桥梁的加固改造工程,将韶关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桥梁改造,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艺术品位。 12.提升门户形象。从门户道路形象入手,对韶关东、乐村坪、韶关南、龙归、犁市、良村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及广告牌、护坡(挡土墙)、建筑物、构筑物立面等综合整治,提升城市门户景观形象,进一步彰显韶关“山水城市”风貌。重点对高铁站、火车东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城市对外窗口的环境进行提升。 13.打造杜鹃花城。在城区出口、门户道路、城市公园、主干道、小绿地等地广植市树、市花。建设杜鹃小公园、杜鹃小广场、杜鹃大道、杜鹃廊道,并加强保养和管理工作,建设“高颜值”杜鹃之城。 四、树立双核驱动理念 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工程 新城区是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树立“双核驱动”理念,科学统筹新城建设,推动新老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要按照“兴业、宜居、建城、治水”的发展策略,将新城打造成承接老城外迁资源、功能服务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繁荣城市新中心。 14.建设海绵新城。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贯通到新城整体建设项目中,充分结合新城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打造现代化海绵新城。优先管廊建设。合理统筹和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重要的管线要控制性的先建,避免反复开挖,造成资源浪费。三年内要重点完成新城5号路、16号路(局部)、22号路、29号滨江路(局部)等主要道路的地下管廊布设。活化新城水系。保护优化新城区水系水源,实施引江入城工程,大力提升水系“活化”功能,疏理新城沐溪河、东冲河、引水河行洪通道,建设、贯通一批小湖泊、小湿地、小林地,形成“华南水乡”式生态景观。新建公园绿地。保护利用新城自然生态资源,加快海绵型儿童公园、盆景山公园以及滨江景观带、沿水系绿道的建设,提升新城绿地汇集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的整体功能。 15.建设配套设施。新城要有效承接优质资源,集聚产业经济,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须先行配套建设。优先安排邻避项目基础设施的选址建设。加快实施滨江路及延伸路段、沐芙路工程的建设,完善新城路网骨架。推进新城市民文化中心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粤北文化新地标。加强医疗卫生、教育、商业设施建设,完善新城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容纳力和辐射力。 16.保护空间生态。统筹新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以新城的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合理布局功能区划,优化生态空间,并严格控制新城内建筑物的建设密度、亮度,提高城市的整体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五、树立智能韶关理念 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工程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推进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城市秩序、促进城市和谐、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制高点。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初步成形,党政内网、交通、治安、城管等多个系统运行顺畅,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子系统各自为战、硬件设施重复建设、数据资源未能互联共享等问题,导致出现众多“信息孤岛”,严重制约我市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要树立信息互联共享和智能韶关理念,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着力改善城市现代化管理服务和经营水平。 17.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等多方面资源,研究制定《智慧韶关中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我市智慧城市“做什么”、“怎么做”和“如何做”,引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 18.打造“智慧韶关”统一平台。整合现有电子政务、交通、治安、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就业等信息系统资源,打造“智慧韶关”统一平台,实现城市的基础信息、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共用平台、共享资源、集中查询、统一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更新共享发布各方面信息。 19.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光纤、宽带无线网络、数据中心等智慧城市子平台建设步伐。实施市区桥梁区域性联动保护系统(二期)、智慧停车等项目,推进交通大数据应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建设韶关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展现连接内陆和珠三角、辐射粤东西北的区位优势,建设区域大物流中心。 20.改进城市管理。一是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合理设定市、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二是加强市政管理。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工作,保障安全高效运行。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严格控制道路开挖或占用道路行为。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入廊单位生产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三是维护公共空间。加强建筑物立面管理和色调控制,规范报刊亭、公交候车亭等“城市家具”设置,加强户外广告、门店牌匾设置管理。及时制止、严肃查处擅自变更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用途、违规占用公共空间等行为。四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鼓励采取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便民服务设施等的市场化运营。推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等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逐步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
|
来自: 加xsoam3ykaci4 > 《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