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京津冀五体书法三十家提名展(王增军·隶书)

 石河轩 2017-09-04

中国书画艺术共享与传播平台


传承经典丨展现当代丨关注市场


王增军,196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主任。


创作以隶书、篆书和篆刻为主。书法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始参展并获奖,其中,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0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参加“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出版有《中小学书法教师隶书指导》(合著,中书协主编)、《汉隶解析》。论文《蚕头雁尾》《论隶书的书写性》提出汉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说,以及书法的书写性对于行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强调书法传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体系、艺术理念、技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载提升的能力,特别是这种能力的品质要求才是其核心诉求。

再读王增军,丘陵挺成山

郭名高


在一则创作手记中,王增军有这样的观点:“高古,习隶者无不追求之境界。何谓高古,正大、静穆、深远、朴素者也。高古忌巧,巧无以至正大。拙通高古,去智守拙抱朴,高古不远矣。”他将自己的审美追求付之于笔端,书写出了迥异于他人的精彩。观照他近日作品,线条愈发沉实、静穆,那些虚而绵劲的情趣褪去了许多,甚至枯笔,亦不及当初恣肆、醒目。面前展现了王增军节临的《好太王碑》六尺斗方和由此笔意写的四尺对联,最初的期待或图录给予的美好,瞬间崩塌。窗外的阳光洒了进来,笼罩了地上的作品,那墨色灰而无神,我逡巡左右,端详“云藏三伏暑,水散百溪津”的句子,被其恣肆、沉雄所吸引,随手拍了一张照片,两相比较,似乎明白王增军在今时的展览上何以如此被低置。


王增军的隶书去掉了许多小情趣,重实少虚,线条粗细均匀,其大作品扑面而来,视域只是几个字的分布,于整体感受就显得迟钝。当我们翻其图录或置于远处欣赏,那美感便悠悠地散出来。王增军的隶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拙朴沉雄。王增军隶书线条多取篆意,起收含蓄,裹锋为主,铺毫辅之,线条中段乍看简单,实则于驻留、提按上亦多讲究,故而线条能沉得下去,笔可扛鼎。它的拙朴一在去巧,剔除小动作,包括粗细对比;二则弱化主笔,结体朝《好太王碑》《祀三公山碑》等朴拙一路靠近。


二、王增军使隶书的笔法愈发简约,似乎只有点和不同角度的线段。他的点极短促、圆劲,若高山坠石,于细微处表现笔意之无穷,绝不因其小而草率。


三、他的隶书外圆内方,虚实或靠墨法的润枯来调整,或有赖线条交接处的间隙予以缓和。譬如四包围的偏旁部首,常在左上角,或右下角、左下角留一处或多处隐隐的缝隙,若枝股已折,皮肉尚存。因为线条沉实,为避免僵死,偶尔会将一笔折而为二,比如对联中“暑”字撇画、“津”字末尾两横,尤其是节临《好太王碑》那个“弥”字最后一点,可以说成了王增军隶书的标签。


四、结体因势赋形,纵横、揖让,未必字字珠玑,置于大背景下,却很和谐。


王增军隶书求拙、得古、沉雄、合法,将朴拙、雄强一路推上一个使人艳羡的高度。若论不足,我以为审美的偏狭使其书写面目多少年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且以大字为多,总觉得表达方式太过单一。诚然,艺术以高度为尚,若见得多了,犹如卖红薯的,即使再美味,总不能顿顿以此裹腹。或有人言,启功亦是如此,却被人尊为大家。这就存在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以书法为基点的价值拓展和以学者为业的书法余事,那是大不一样的。不知王增军的定位如何?当以怎样的姿态来谱写此后的路程?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