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懂笔法和章法的关系,是学会创作的基础。

 长安使者 2017-09-04

(聚焦)

帮主:“笔法和章法谁是第一位,其实都是相对的,看你想表达什么了!“


对于很多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总有一部分人在笔法上纠结,也总有一部分人在章法上纠结。前者唯恐不识古法,后者但怕不会创作。你说笔法与章法,孰轻孰重,谁是第一位,这个其实很难说的清楚。


从欣赏的层面来讲,认识清楚笔法与章法的关系,能在很大程度上,让你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的内涵。所以,有很多人看不懂一些作品,不是作品有问题,而是有一些关系,没有理清楚而已。


1.不同的历史阶段,笔法与章法的相对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在唐以前的魏晋时代,笔法是绝对的第一位,从篆隶体系的分离,到绞转笔法大行其道,此时用笔的变化已经可以开一代新风。那时候不知名的书吏所书写的晋代残纸,都可以“保留着丰富的绞转笔法”(邱振中语)。而这样的笔法却成了我们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古法了。

2.后代总是能看到前代各种各样的真迹和流变,即便如此,但时风不同、物质条件不同,真需要还原古法并不简单。比如,清代的包世臣,用羊毫和宣纸还原晋人古法,得到的却是“奇怪的扭曲”,更何况所谓的“魏晋风骨”那更是遥不可及了。

3.我们在前面讲过,古代书法的第一性是基于实用,在此基础上追求美观和艺术化。所以,笔法的演变,便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从而达到高效书写的目的。为此,从唐代开始,热衷于书法艺术的古代书家,有了在章法上探索的诉求。


4.这种探索,比较成功的当属怀素和尚,其《自叙帖》就是用极简的笔调——没有多少提按动作的中锋用笔。“怀素牺牲了笔法运动形式的丰富性,换取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线条结构不可端倪的变化。”(邱振中语)

5.拥有了极简单的用笔方式,就可以利用速度和结构来使得画面更加的酣畅淋漓,以及全新的视觉刺激。因此,也可以推理出,笔法需要服从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从而进行“加法”或者“减法”,也再可以进一步推理出,学技法先得“做加法”的道理,所以入手就来“瘦金体”的话,路子只能越走越窄。


6.同样的,赵孟頫虽然号称复古,但其实,其用笔相对来讲是比较单调的,也就是说,他再复古,也没有抵挡住笔法简化的大趋势,并且不能像米芾、黄庭坚那样在用笔上想办法。不过,赵孟頫的书法在结构上可以达到极度的纯熟,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典雅的美感。

7.赵孟頫在结字上达到了极致的高度,相比之下,董其昌常被人诟病羸弱,多是因为线条比较纤细,不够厚实。不过,就章法上的“造虚”来讲,董其昌成为章法史上值得称道、并且有贡献的书家。他强化并发展了杨凝式《韭花帖》的空灵章法形式,结合淡墨的运用,营造出了具有“禅意”的作品风格。相比之下,文征明的作品就显得功力有余,性情不足了。

8.当代的一些书法流派,借鉴了现代艺术的平面构成原理,并在展厅中放大,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其实,书法的呈现方式并不止如此,不同的作品形制有不同的讲究,在于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9.一般来讲,帖学一路小字作品,讲究精、雅,大字作品讲究雄强、气势。而与此对应的也就不只有所谓的制造“块面”那么机械化了,一方面在于自然的书写,达到行气的贯通,另一方面在于对“虚实”节奏的整体把握。这其中,没有标准答案,但求和谐、合理。


10.正在学笔法的人,应该不断的总结不同时代风貌下的笔法特点;正在学习章法的人,应该学懂结字原理的基础上,去学着观察和欣赏局部和全部的矛盾之处原理,逐渐理解“起承转合”的画面结构。


11.创作,都是在表达,假如你希望体现你的精致、雅观,可以在用笔上做精细的打磨,利用简单、大方的章法形式,便是极好的一种视觉体验。也就是说,笔法和章法,不见得谁在第一位,而在于整体上的“配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