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刻尔克》颠覆了人们对失败的认知!我们都被优雅的英国老男人们圈粉了……

 lemon0520 2017-09-04


听说诺兰导演的电影《敦刻尔克》震撼上映,悠游君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去电影院打卡这部电影!所以今天,就想来PO段影评,和大家一起来瞅瞅,这部神级电影究竟魅力在哪。


首先,先来给大家说说下敦刻尔克的具体位置和这段历史的大致情况: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的一座港口小城,扼守英吉利海峡,北邻比利时,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


“敦刻尔克”的撤退让这所小城名扬天下,如今的它已成为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城市。(前两者是马赛和勒哈弗尔)。

►从地图上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城市,竟承载着一段这么厉害的历史。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德国纳粹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共有40万大军退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国政府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士兵们接回来,让他们回家。


于是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但令人震惊的是,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海军和民众们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敦刻尔克的奇迹”。



电影”敦刻尔克“剧情很简单,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拍摄而成。导演诺兰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方法,交叉叙述了三个场景的故事,分别是一周之内的防波堤、一天之内的海上和一个小时之内的空中发生的事情。


被摈弃的是这三条线之外一切多余的内容,比如剧本只有76页,差不多只有诺兰之前剧本的一半,演员台词极少,主角之一的汤姆·哈迪只有10句台词,影片时长也缩短为106分钟。

即便时间不长,但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们却让悠游君晃花了眼,毕竟,这部影片里有太多高颜值的鲜肉们,长得帅,家国情怀和正义感还不浅,真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但是,相信大家和悠游君一样,最打动我们内心的并不是那些小鲜肉,而是一群优雅的成年男人……


至于为什么,那就让我们照着三条展开的时间线去敦刻尔克看看吧~


「第一条线:防波堤」


诺兰的电影里的敦刻尔克基本是悲伤凝重的,除了结尾,几乎整个电影被浓重的基调环绕。

镜头中,那苍茫广阔的大海、港口孤独的浮桥、屈指可数的运输船三者相互间形成了巧妙的映衬。成千上百沉默着排队的英法联军,在德军的空袭下苟延残喘——大不列颠与法兰西在欧洲大陆战场上的这次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防波堤上,被德国人包围逼退至海边的几十万英法士兵在无助和绝望中惶惶不安,身后是以闪电战著称的德军铁骑,头顶不时有飞机投弹轰炸,海底还有可怕的德国潜艇,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

尽管海峡对面就是家园,但他们看不到生路。海滩上、水面上,尸体随处可见。在敦刻尔克被困的英国士兵,足以填满4个足球场,而可供他们撤离的地方,只有一个地铁口大小。


可见,当时的救援状况是多么险恶,看到这一幕,悠游君忍不住为英军捏了把汗,脑海里也跳出当年红军长征的画面,同样被前后夹击,怕不是一样艰险。

跳出电影的沉郁与战争的阴霾,而今真实的敦刻尔克的港口是安宁而繁华的。


在此,你随时可以听到港口码头的鸣笛,看到那一望无际的海面,以及带着欧洲小镇温和气质的小楼房……假如你放得开,去码头、货埠那里走走,也不乏会有粗犷而幽默的船员会来主动给你讲点逗趣的航海故事哟。


「第二条线:海上」


海上,一位年近花甲的英国老人开着一艘私人小游艇,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学徒,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目标却是前方的战场———敦刻尔克。

船长大叔名叫道森,是电影《敦刻尔克》里悠游君最喜欢的角色。他在剧中台词寥寥,但说的话每句话都无比有力。


不论是坚定的“我要去救人”,还是真诚的喟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的战争,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去战场送死”,都富含着智慧和决断,也是人道主义的尽显。

这位镇定的开游艇的英国大叔道森,其原型人物也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历史上这位大叔名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曾经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二副,并且还是获救的船员中级别最高的。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已经66岁了,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带着儿子驾自己家游艇去海峡对面的战场拯救绝望的士兵,谁都没有想到一艘小小的游艇最后救起了130人(甲板55人,船舱75人)。


查尔斯·莱托勒在1952年去世,他的小船一直都在,还参加了2012的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活动。

►图为2012敦刻尔克撤军纪念活动现场


在营救行动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在德军轰炸机的不停轰炸中,在重重危险中,他竭尽全力地去救盟军士兵,他的游艇都快到了装不下的地步了,就连浴缸里面都站了4个人。


查尔斯·莱托勒在二战中也失去了一个儿子,那是他最小的儿子,名叫赫伯特·布莱恩,布莱恩在生前曾教过他躲避空战的技能。

剧中,这位老船长的另一个儿子——红衣少年由汤姆·格林-卡尼扮演,正义感爆棚,三观也极正。他在剧中跟随着老船长,英勇地救援了落水士兵,主角光环加持下,也是个帅气的英雄少年。


“少年决定一个国家的锐度,而长者决定一个国家的韧度。”或许,导演藉由道森大叔,希望表现的是英国人的一种爱国气节以及时刻保持冷静的优雅主义。


「第三条线:空中」


道森大叔这样美好的人物,诺兰的电影里还有很多。无论是留守在浮桥上陪法军战斗在前线的海军军官,冒着危险去救人的水手们,都值得我们致敬。当然,还有那位烧完最后一滴燃油战斗、最终被德军俘虏的飞行员法雷尔。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空中的几位英国皇家空军为了保护地面上的士兵,和敌人的飞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现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再次从空中眺望敦刻尔克,会发现硝烟已经淡去,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更多是安宁。


@Allié海滩

以这次撤退而成名的度假胜地

再残酷的历史随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会化为海岸线的风景,海滩旁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纪念墙前,总会有鲜花和前来凭吊的人们。

当地人和游人很喜欢来这里散步。潜水爱好者还可以从这里下海参观撤离时沉没的船只,更多人会选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在沙滩上漫步,伴着远处的灯塔,享受着混着淡淡腥味的海风的轻抚。


你可以随便找间酒馆,外带一瓶啤酒,然后信步逛出去,酒、海风、游艇,这些都是你度假中最能消遣时光的良品。


@市政厅 & St Eloi教堂

战争与哥特式建筑风的完美交融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市政厅是敦刻尔克的标志建筑,远航船只接近港口时最先看到的就是市政厅的高塔与钟楼。

在St Eloi教堂外墙上,我们仍旧清晰可见战争所留下来的弹坑。游客中心就在教堂对面,可以免费领取游客地图,广场周围还有很多特色小店、书店、餐厅,足够悠闲地度过一天。


@Jean Bart广场

感受当地小城风情

很多看加勒比海盗的筒子都会有“海盗情节”,德普大叔的混蛋英雄风格也圈粉众多影迷。此处,法国17世纪中期著名海盗Jean Bart,是整个小城的英雄,城中心广场以他命名,他的铜像也总有游客前来合影。

如果停留时间不长,那么只需要在城市中心的Jean Bart广场周边漫步一圈,便能够饱览这座小城的主要景点。二战期间,敦刻尔克几乎被炸成了平地,95%的建筑被摧毁。幸存的几座重要建筑物也大都在城中心广场周围。


「悠游眼里的敦刻尔克」

诺兰的电影不煽情也不催泪

但每一句台词都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警告,略有剧透)


电影最后,主角之一阿莱克斯满以为自己会被民众唾弃时,窗外递来了两瓶啤酒,欢迎他们的归来。

发放食物的老人对疲惫的撤退士兵说“做得好”。

士兵一脸不解:“我们什么也没做,只是撤退。”

老人淡淡地回答:“这样就够了。”

尽管没有眼神交互,可一种鼓励与安慰感油然而生。

撤退的士兵不算普遍意义上的英雄,但他们进了最大努力返回家乡,求的生存,回到祖国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场成功,他们是小人物式的英雄。

在如今的敦刻尔克,民风淳朴,市民们也保留了这种小人物式的幸福生活和满足感。生活的真谛在于享受日常的美好,友善的待人。日落的啤酒和盛大的狂欢节,也是敦刻尔克人们心中虽追寻的幸福。

或许,这便是我初看之后所了解的敦刻尔克。


这里的人们沉静柔和有力量,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追求着小人物式的大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