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是一种「病」?

 龙叔文馆 2017-09-05


揭开人类衣食住行的奥秘


孤独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却如影随形。那么,孤独这种抽象而飘忽的感觉,究竟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状况呢?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 来自非常科学 13:51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孤独模型”,试图对孤独感影响健康加以解释。


大量研究发现,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



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在人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点一线”,形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轴心”。在遇到危机时,它们分泌激素,尤其是皮质激素,让人变得紧张、警觉、清醒,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与应对。


同时,这些激素往往会重新调整身体中的“资源”分配情况,抑制消化、免疫等系统,把重心放到心脏供血、肌肉运动中去。显然,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能否逃出狮子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跑多快,或投掷石矛的力度有多大。



可是,如果压力激素的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往往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都会受到损害,而睡眠不但是人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重要机制,也对人脑的认知、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控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也更易感到疲惫失神。



孤独的人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那我们如何减少孤独感,或者降低孤独感带来的健康隐患呢?


通常,人们降低孤独感的方法多着重于提供社交机会或者增加社交支持、改进社交能力。卡乔波认为,这些努力过于强调提供外在机会,却不够重视改变人的内心。


事实上,人类是非常主观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所以为的”那个世界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孤独者的内心呢?


卡乔波教授认为,孤独感与危机感会形成负反馈的怪圈:因为孤独,所以潜意识里感到危机,因为感到危险,孤独的人更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警惕防备的心理,甚至带着偏见躲避社交机会,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孤独的感受。


减少孤独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为孤独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手段,并不能改变孤独者内心深处的防备感以及对社交的戒心,而只有为孤独者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才能从根本上将孤独感消弭于无形。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