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少华:三岛由纪夫为什么自杀|三岛由纪夫|林少华|自杀

 木蘭猫不睡 2017-09-05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年出生于东京,是日本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作为日本战后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1970年11月25日,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

  

三岛由纪夫为什么自杀

文/林少华

三岛是我较为熟悉的日本作家。十几年前译过他的代表作《金阁寺》和《潮骚》,也译了他的绝笔之作《天人五衰》。作为一个译者或者读者,我不大喜欢他的作品。他诚然是天才,但天才和天才不同。有的天才如皎洁的月华静静照亮夜行者脚下的小路,有的天才则如炽烈的阳光劈头盖脑倾泻下来。三岛之于我明显属于后者。他的叠床架室不无做作的句式,他的自命不凡凌空虚蹈的意念,他的孤注一掷不屈不挠的美学诉求,无不让我这个凡人望而生畏。老实说,较之他本人的作品,这本由英国人为他写的传记反倒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觉就读到了最后一页。

一般说来,为外国人写传记绝非易事,也不多见,至少空间、语言和语境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好在作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的记者,同三岛有很深的私交,从1996年到1970年三岛自杀,一直关注三岛的一言一行,并视之为自己作为记者的“工作和责任”。而且,他太太是日本人。另一方面,三岛的英语也算流利,两人可以直接用英语交谈。当然,更重要的是,三岛是令他感动的当时“最有国际知名度的日本人”——“不只是因由他的文学作品,还有诸多的所作所为都深深触动了我”。而“最终感动我至深的,是我们的友谊。”惟其如此,二三十年来这位英国记者始终不愿意接受三岛的死,始终思索三岛为什么选择自杀。不妨说,正是这种思索催生了这部传记。这部传记的价值恐怕也主要在这里。因为,三岛的真正死因纵然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个谜。而破解了这个谜,就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三岛这个人,破解了三岛山重水复的文学世界,破解了日本、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

理所当然,传记一开篇就详细描述了三岛的自杀:“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起了个大早。剃须时,动作缓慢而谨慎。这将是他死亡时的脸庞,绝对不能有一点丑陋的瑕疵。他沐浴了全身,系上一条雪白簇新的日本传统兜档布,系好腰带,直接穿上盾会制服。”这是临出门的情景。接下去便是人们大体知晓的过程:率三名盾会成员进入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捆绑总监、阳台讲演、高喊“天皇陛下万岁”剖腹自杀……

其时三岛四十五岁,正当盛年,留下一个11岁的女儿和一个9岁的男孩儿,留下比他小十岁的夫人和年老的父母。接下去,作者一改第一章以透出寒气的冷峻笔调,而换成略带暖意的平静笔触,缓缓讲述三岛的早年生活,他的创作生涯,他的“丰饶之海”四部曲。或旁征博引,或工笔细描,或层层剖析鞭辟入里,或步步推进主次相宜,读来饶有兴味。令人惊异的是,这些讲述——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全都百川归海一般最终指向一点:三岛为什么自杀?粗略梳理起来,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原因:

一、武士气质。三岛(本名平冈公威)是由祖母带大的。祖母出身于贵族武士世家,“她有孤高不屈的灵魂,疯狂的诗一般的灵魂”,往三岛脑袋里灌输了大量的贵族武士思想。使得三岛从小就对武士的尚武精神怀有向往之情,对战争充满期待——二战末期他正在上高中——“甚至连战争,我都觉得像孩子般的高兴。……连预想自己的死,也使我由于未知的喜悦而颤抖不已。”尤其在生命的最后四年,他把武士道精神奉为人生信条,关于武士修行的“教科书”《叶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叶隐》认为:“武士之道即迷恋死亡”。

二、审美追求。说审美同自杀有因果关系,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但就三岛来说确实如此。三岛年轻时读了大量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从中吸取了日本人对美的灵性理解——美是瞬时的;同时广泛涉猎西方名著,尤其对王尔德深有同感。这样,日本和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或美学观:推崇死亡之美、鲜血之美、暴烈之美,认为美的终极状态便是暴烈的死亡。作者写道,这种美学观才是影响三岛最深刻的因素,“也是他做出‘切腹自杀’这样残酷决定的根源所在,而不是像传统观念所认为的——武士切腹是为了展现对天皇的忠诚”。

三、天皇崇拜。尽管如此,作者并不否认三岛自杀中的天皇因素。不过,三岛对天皇的崇拜并非绝对的、盲目的。有时候,他表达无限赞美之情;有时候,他又对当时在位的裕仁天皇采取严厉批评的态度,甚至认为,“对于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的军事扩张,天皇及其幕僚负有责任”。相对说来,三岛对天皇的崇拜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我的美学观有坚实的、磐石般的基础,那便是天皇制度”,并说“天皇就是终极的文化形态”,是天皇体制和历史悠久的古典诗文使他找到了终极价值观。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对天皇放弃神权表示不满:“为什么天皇必须变成凡人?”因此,他的自杀行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次经典的抗议行为——抗议天皇及其幕僚”。当然,这是天皇崇拜的另外一面。否则,他最后三呼“天皇陛下万岁”就很难解释了。

四、同性恋,即殉情之说。作者引用了《朝日新闻》著名记者深代淳郎的一句话:三岛自杀的动机可以概括为“由同性恋、阳明学和天皇崇拜拼接出的一幅灿烂华丽的马赛克拼图”。而且,无论事实如何,当时日本舆论一致认为三岛和森田一同自杀是“同性恋人的殉情”,至今仍是日本国内的标准解释,这也符合“爱神和鲜血结合”这一三岛美学的终极境界。对此,作者不仅从三岛的长篇小说《禁色》中,还通过可靠的个人渠道证实了三岛是同性恋者。并认为自杀是三岛深爱着的森田策划的。

应该指出,作者有的判断还缺乏充分的说服力,甚至自相矛盾。但不管怎样,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摘自作者博客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英]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07

由美国记者亨利·斯各特所撰,详细回顾了日本文坛名匠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亨利是三岛生前的好友,也是在他意外身亡后唯一列席他葬礼的一名外国记者。书中还对三岛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名作家,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进行横向对比,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略窥日本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国民精神。在这部三岛由纪夫传记中,斯托克斯用深入、动情的笔调,梳理了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文学成就,也刻画出他那颗深受煎熬、躁动的心灵。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英国著名记者,曾先后担任英国《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东京分社记者,目前定居东京。他是和三岛由纪夫私交最好的外国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