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 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

 hongzhuanyidui 2017-09-07

   


       各民族的文字大都是以象形文字开始而后分道扬镳的。今天的英语是表音文字,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语音一旦发生变化,它的拼写结构就跟着发生变化。几百年以前的英语拿给今天的英国人看,大概不会有人懂得,以至于今天的英国人读不懂莎士比亚!

       汉语言文字则不同,它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向表意为主的方向演化,其最大特点就是字形基本不变。中国国土广袤,各地方言迥异。然而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几无变化。汉字几千年来延续不衰,亦成为中华民族同祖同宗同语同文大一统民族形成的基础之一。无论是黄土高坡还是吴侬软语,听不懂没关系,写出字来就一目了然了。

       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就创造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复杂难解,只有当时的神庙祭司等才能看得懂。毫无疑问,今天的埃及人并不是法老文化传承的后代,埃及的古文化是由法、英、德等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的。18世纪末,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在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碑,就以当地的地名叫它罗塞塔石。直到19世纪初,法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商博良经过刻苦钻研,终于释读了象形文字。

    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罗列古巴比伦文字长达若干世纪求解的经过,以及16世纪由于西班牙人的入侵而消亡的美洲玛雅文字了。总而言之,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美洲的玛雅文字也好,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泥版文字也罢,它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只有甲骨文字才是世界文字史上寿命最长的长者!

       甲骨文之所以让我们如此自豪,起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说。其一,以甲骨文为基因的汉字由于历代统治者的维护、使用,其一脉相承的精神价值,就在于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大一统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其二,汉字以表意为主的存在方式,适应了中国的地域广袤,适应了各地的语音微殊,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作为联合国五种法定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言文字信息量最大,工作文本篇幅最精短而最严密。由于另外一批科学家们的努力,汉字顺利地通过了电脑录入关,如此年长的甲骨文字的后裔直通因特网,进入了世界的同步发展之中。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相信有那位仓颉先生的功劳,更有殷商贞人的创造。没有发现甲骨文字之前,人们出于对于文字的敬畏,创造出一个“文圣人”来祭祀,当然很美好。感谢甲骨文,感谢殷商贞人,也感谢传说中的仓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