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

 第二步1c8dow3v 2017-09-07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他仿佛一座桥梁,连接起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他或似一盏明灯,照亮无数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因为许渊冲,中国人遇见了李尔王,西方世界也相遇了杜丽娘。

The Sound Of Silence 来自央视新闻 03:43


你的风骨,见字如晤


他天赋异禀,精通英语和法语;他精神矍铄,年逾九十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著作等身,被称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在许渊冲的笔下,诗词是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柳宗元《江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李白《静夜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Try to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

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our feet.

——杜甫《望岳》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

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

——王维《相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 be repaid?

——孟郊《游子吟》



译道独行侠
素描·许渊冲

在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许渊冲一直都是另类的存在。2014年他获得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自此,他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位“有趣”的译道独行侠。

少年才俊,展现过人语言天赋

△青年许渊冲

1921年,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小学四年级便开始学习英文。当时没有国际音标,许渊冲被没有中文读法的字母WXYZ的读音难住了,二堂兄编了口诀 “打泼了油,吓得要死,歪嘴”,许渊冲这才记住。高二时许渊冲轻松背下30篇英文课文,从那以后他的英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38年,许渊冲考入刚成立不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外文系。同级校友还有如今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

△许渊冲与朱光亚夫妇、杨振宁交流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许渊冲疯狂吸收知识的时光。每周他在昆华农校的大教室里听来自清华、北大、南开的众多知名老师教授的课程:闻一多讲《诗经》,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冯友兰讲哲学,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师从钱钟书,激发出译诗兴趣

△许渊冲

大一第二学期,许渊冲分到钱钟书小组求学。那时的钱钟书28岁,授课只说英语不说汉语,而且语出精妙。他将“怀疑主义”译为Everything is a question mark;nothing is a full-stop.(一切都是问号,没有句点。)在许渊冲看来,老师不仅用问号和句号对称,everything与nothing又是相反相成,既得到内容之真,又体现形式之美。  

在之后的人生岁月中,许渊冲一直写信跟钱钟书先生谈论他译诗的思想动态和行动,钱钟书认为许渊冲的译诗是“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令他得到了许多鼓舞。

△钱钟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将中国的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以来,许渊冲一直坚持不仅翻译诗文,更要译出诗的意境,且译后仍能对仗工整,翻译出许多音义双绝的精品。


年逾九旬,挑战莎翁全集

△许渊冲与爱人照君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30余部剧本,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广为人知。如今,这位九旬老人壮志不已,挑起翻译莎翁全集的重任。他说,“我不去管它到底是37部还是38部,我就一部接一部译,一直译下去。”他将每一部作品,化解为每一页、每一句。一天至少译出1000字,直至拂晓时分。

2016年第45届伦敦书展开幕式上,许渊冲翻译的 《莎士比亚悲剧六种》 出版,它包括四大悲剧及 《罗密欧与朱丽叶》 、《安东尼与克柳芭》。在伦敦书展上同时推出的还有许渊冲中译英的汤显祖 《牡丹亭》。这两位中西方戏剧巨擘,因为许渊冲的“牵线”,竟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

许渊冲从事翻译事业70年,陆续把 《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 、《牡丹亭》 等译成英文或法文,既追求工整押韵,又追求境界全出,把中国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



择一事,终一生


文稿综合自《朗读者》、《开学第一课》

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一艘船,那么在这艘船上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代小说,仿佛是一盏盏灯火,照亮了无数双眺望远方的眼睛。岁月流转,在这些文字的转换中,许渊冲便是一座“桥梁”,带领我们穿越古今,感受中西,远望未来。

■ 中国诗词有三美:意美、形美、音美

许渊冲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把很多唐诗宋词、传统戏剧翻译成英文、法文,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翻译界,他一直属于少数派。多数派主张字对字的直译,在他看来,中文与其它外文之间的词汇不对等,所以要发挥翻译的优势,在不歪曲作者原意之下,将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他认为中国诗词有三美:一是意美,第二是形美,第三是音美

他以《登鹳雀楼》为例,这样讲道:“白日依山尽,将白日当成一个人,向着山鞠躬表达依依不舍;黄河入海流,白日对黄河,写的很白;欲穷千里目,要看更远的景色,必须爬到更高的高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 一首小情诗,与翻译世界的初相遇

许渊冲在西南联大上学期间,出于对一个女同学的喜欢,他翻译了人生第一首诗——林徽因的《别丢掉》。这首诗是徐志摩飞机事故去世后,林徽因经过徐志摩故乡,见景生情写下的。

感动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真挚感情,许渊冲说到动情之处,眼含热泪,声音哽咽,至情至性的状态打动了无数观众。然而,这份至真至爱的表达,直到五十年后才得到回音,留下了岁月的遗憾,但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许老如是说。

■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专注翻译七十余年,至今已出版译著150余种,成就中西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人遇见了包法利夫人和李尔王,也让外国人遇见了李白和杜丽娘。

在外人眼中,翻译是个寂寞行当,人人只知道作者,极少会注意到译者。可是许渊冲却说,翻译让他快乐。如今96岁高龄,他依旧每天坚持锻炼,工作至深夜。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学术道路上,他就像乔治·奥威尔口中的“少数派”一样,坚持自己的真理,即使对手是全世界。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当96岁的许渊冲先生说出这句话时,我们看到的是掷地有声的人生智慧,因为他正是用生命在踏踏实实地践行着,热爱着。

《朗读者:遇见》 许渊冲



古诗/《唐诗三百首:汉英对译》许渊冲著

资料/央视新闻综合、北京日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