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在《天道》电视剧中, 丁元英既是一个精于谋算的金融投机者, 又是大彻大悟的悲悯之人; 他是一个驰骋商场的实用主义者, 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都市大隐, “即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的人”——丁元英。 01一如他说: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生存,得活下来。 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他深刻参悟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熟知人性; 他是个不动声色的生活旁观者, 亦是义无返顾对爱至情至圣的人。 “天下之论道到极致, 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道极致, 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他有着超度常人的思维和睿智, 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感知之中; 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 不按常规出牌, 个性极不入世, 常令人难以理喻。 “他永远不会跟你吵架, 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 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 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 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02他是掌握并遵循规律的人, 一个得道之人,一个随性重情之人; 举重若轻,在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人。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他的思维和行为, 在崇尚金钱与权利的社会里, 谓是凤毛麟角,标新立异; 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 “大爱不爱”一般人做不到, 做到的人不一般。 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 因而也极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来对话; 他是孤独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 而头脑复杂的人, 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评价自己是 “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 正应有“偏见”, 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扮演的角色, 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规律的重要。 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 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 获得了缜密的大智慧。 03“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 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 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他在精神方面的超现实, 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与众的格格不入; 他的自我修炼颇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状, 便也应了芮小丹那句话: “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就一般而言, 孤独者很难被他人所理解, 常常也不期许得到他人的理解。 丁元英无疑是孤独的; 孤独到长时间里依靠方便面度日, 大隐于市,而不为人知。 他淡泊名利证到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男人的内心深处, 其实渴望着他所需要的情感呼应, 一种博大、温润的爱。 无私、单纯、本真的小丹, 给予了他这种爱。 由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 恰恰是孤独的人, 一旦走入真爱, 定会强烈、专注到极致。 他确实将小丹视为了人生知己, 至情而至圣: “有招有术的感情, 招术里边是什么不去论它了。 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04小丹回德国探亲, 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赴特拉维夫, 伴她游历圣城耶路撒冷; 他戏称是“千里送身”。 当有人指责他对小丹临别电话的冷漠, 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 他保持着沉默; 他的情感是无须要向任何人解释、证明, 他对人性太过了解。 “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 这也只有小丹才能理解。 小丹的以身殉职(书中描写是“自尽”), 他伤恸吐了血, 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尼采说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 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 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是丁元英的好友韩楚风对他的评价。 剧中有一段“五台山见佛”的情节: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 放下, 说: “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 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 “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05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 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 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 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 问道: “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 “还有一气住于身中, 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再美妙的爱情, 再遗世独立的人格, 再高深的智慧, 都需要皮囊包裹; 以残缺的肢体来面对丁元英, 是小丹无法容忍的; 唯有死去, 她才是真正的芮小丹。 这个结局, 不可逆转, 谁也无法成为芮小丹的救主。 唯有死亡。 06无怪乎丁元英曾对芮小丹感叹过: 金银珠宝, 不足以点缀你这样的女人。 当爱情需要用天长地久来证明时, 这段情感也就到了尽头。 所以, 爱不需要证明, 不用旁人来理解, 双方体会到就好。 古人云: 得一知己,夫复何求? 人生在世, 有过这般的知己,夫复何求! 丁元英评价芮小丹为人: 随缘惜缘不攀缘。 她处世波澜不惊, 待人淡定从容; 再了不起的人物, 她也只是一句话: “这和咱们有关系吗”; 她的内心, 人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区分。 记得芮小丹对丁元英过说:
07柏拉图说过:
所以如果哪一天, 你遇到一个人, 他的美好能够让你唤起天堂的回忆, 这就是爱了。 看完《天道》 我又重读了《遥远的救世主》,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 我似乎领会到柏翁这席话的深意。 我以为, 二十四集电视剧《天道》, 可归结为三个主题—— 文化属性、 绝世爱情、 人性净化; 所谓“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 充其量是为三个主题的展开, 搭起的演示平台。 而“文化属性”便是贯穿至尾的灵魂; 亦也是我尚未去触碰的话题, 或许以后会沉淀出相关文字。 作者豆豆在其《遥远的救世主》中, 始创“文化属性”的概念, “任何一种命运, 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说性格可决定人生之路, 依作者的观念, 文化属性决定的就是 一群人、一个实体、一个国家的未来。 改编后的《天道》, 以活脱脱的人物命运, 将这一主题,渲示的动人心魄, 淋漓见血。 人生价值、人性归属与人伦理念的取向, 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世行为与最终的归途。 刘冰,一个贪字妄送了性命,却不知是所以为; 林雨峰,一个嗔字竟被憋至寻死了结; 芮小丹,痴于情率真而为, 自性自在走向天国; 丁元英,睿智孤独,反思传统文化; 韩楚风大气实在、肖亚文聪明干练、 欧阳雪得体务实、冯世杰善良忠厚; 叶晓明精明谨慎; 他们处各自的位置, 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乃是, 文化决定视野, 性格影响命运。 《天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拷问, 折射在剧中不同人物身上, 竟有了生死有别的命运结局, 很耐寻味。 08于是, 我记起了一段人佛对话—— 我问佛: 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 这是一个婆娑世, 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 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 如何让我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 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 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 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 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 留人间多少爱, 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 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 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 佛是过来人, 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 “勘破、放下、自在”。 09人说生命无价, 可事实上生命是有价的。 生命的价值不以存世时间长短而论, 应是以质量与尊严来衡量; 小丹决绝赴死, 当是保全自己生命的品质, 成就一个永远的完美; 这是旁人无可替代她的抉择; 所以, 丁元英无言。 她追求生命的至美, 看得比生命本身更为的重要; 在丁元英怀中, 她甚至将可能不期遇的 描述的如诗般美丽而浪漫。 明白小丹为自性自在而活,活的执着; 便能理解她去得坦然自在。 淡极始知花更艳。 当她生命划上句号之时, 她的天性和人生的宿命, 也就划上了等号。 有人惋惜芮小丹的死去, 竟也怨, 是作者的着意安排。 看不破的红尘, 悟不透的人生, 意觉不到的人性; 怎可去解释, 那天才诗人海子的卧轨, 又是谁作出的安排? 10于生于世, 每一个人, 皆负有不同的过往使命; 一切因果,皆有定数。 生是过客,去是归人 。 丁元英说过: 想要干好事, 记住两句话: 别把自己太当人, 别把别人太不当人了; 谁能多口气, 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现代社会,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智慧; 而决定其高下的, 是能力和根性。 11电视剧《天道》之原著——《遥远的救世主》, 是融合释道两家文化, 具一定知识深度的文学作品。 如是剧中台词言—— “一个人的觉解程度, 直接决定影响到一个人理解通晓事理的能力”; 对这部小说及改编为《天道》的理解, 便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就其名而论, “救世主”取自西方哲学, “道”则为中国哲学的范畴; 电视剧易名《天道》, 直白了作者的创作立意,与文化取向。 西方哲学重理性, 中国哲学偏伦理。 宗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 欢迎看过《天道》电视剧的,一起交流、探讨;没有看多的,建议去看看,一定有收获!最后,请不要忘记,关注 “梓哲物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