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间只存在了48小时的书店

 真友书屋 2017-09-08


“书店是满足所有人阅读需求的地方。”


这句话在说的时候要加一个定语,“在理想的情况下”。现如今大部分人的阅读需求,网络承担了一部分,KOL转述也承担了一部分,多少人还需要看书?


前段时间收到消息,今年份的“书店xx奖”正在评选,“最x书店周”也在七月初隆重闭幕。我们身边还在源源不断地,不考虑受众接受力地发生着许多“备受欢迎”的“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独裁”。这么说也许会被批评不够客观,不过请简单地思考一下,那些被无限制开出来的书单,选出来的好书,跟书店有多少关系,对书店的生存又有多大帮助?也许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正在慢慢被培养出来,谁说的准。


止庵在某次没必要点名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也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参与评选好书开书单,结果能对读者有什么帮助,他们会不会去看,完全无从得知。


因此书店有没有附加价值,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与我们目之所及遍地的文化名流们的盛大表演之间,又有多少关联,仍然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


我只能说,认认真真做书推书开店卖书的人有很多很多,不管你知不知道,知道多少,他们正在尽力地生产好书。此处我们不谈“标准”的个人差异化。


文景是我很喜欢的出版品牌之一,不太了解出版社和出版品牌区别的朋友可以再去做書翻一翻狒狒老师那篇《买书只看出版社的人才是山炮》


文景的书当然是在各种评选里拿奖拿到手软,但相对来说他们有些低调。我不是说咋咋唬唬的营销或者地毯式营销就不好,但是我会更喜欢轻手轻脚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这本书还不错。


所以当我知道“文景·艺文季”做到第五届的时候挺惊讶的,因为名气好像真的没有某奖某周大,但活动气氛舒适,场合让我觉得私密,聊天内容似乎也能毫无顾忌起来。


这次的艺文季,文景放进去了许多小心思,4213纯真咖啡馆、小说诊疗所,还有一间只生存48小时的“有间书店”。



在自己的品牌活动里面展示自己的书,非常合情合理,展示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什么文景的编辑们选择以书店为载体?


我曾经看过一篇编辑写的逛书店文章,非常可爱独特。由于他们的身份决定了在逛书店的时候有不同的可能,如果为了做调研或者找资料,一般会明确目标,根据目标选书店、重点关注区域、重点关注的出版社和作者;还有一种情况是,从头扫到尾,尽量不放过任何角落,或者说尤其要关注角落,寻找自己社的书。


因此可以说,文景编辑们的理想型书店应该就是我们看到的“有间书店”的样子。两周时间里所有文景同事都参与了进了“有间书店”的筹备。设计师陆智昌给出设计方案,领导负责定家具,“书店店长”列书单、调货、微店上架、准备装饰品,各部门准备想卖的杂货,重点书的责编准备展柜陈列内容,工程队进场立墙、装隔板、搬展架和书柜,活动开始前一天全体员工去现场码书、装饰、布置展柜,陈设效果由陆老师逐一把关。


店里最显眼的是他们自称“图书的周边”。这里所说的周边,是六个单独的玻璃展示柜,有点像文献展柜,选了15位文景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作品,每一位都给予一个单独的空间展示,主展品当然是书,周边就花样繁多了起来。


王明柯《反思史学和史学反思》

王明柯特意从台北带来,做田野时收集的羌寨蒲溪沟的口弦和录音带

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责编精选几种纸,制作出文中提及的缩小版手轴

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

怀特黑德最喜欢的两张唱片


据文景总编姚映然老师介绍,活动策划时动员了文景所有的同事来想象这间书店里可以有什么。


有同事认为应该有纸,我们就挑了精美的纸样卷起来给大家选;也同事认为应该有跟阅读相关的日常物品:贴纸、书签、茶杯、笔、眼镜、夹子,甚至饼干、盐汽水、桌边小绿植等等;还有我恋恋不舍疯狂购买的波拉尼奥小徽章、周作人译文系列的图书内文纸+封面工艺的纸笺、数款图书主题的印章盖盖盖……



不得不提的是,文景发行负责人、“有间书店”店长浦渊准备的小心机——“被遗忘的好书”角,专门摆放没有那么热销、但是编辑们都觉得非常好的书,希望读者能注意到。我在里面发现了市面上几乎找不到的“电影馆”系列图书,根据编辑们回忆,那个区域的书被读者买走不少。


充当店员的编辑和审读老师说,编辑日常消耗的身体部位主要是肩颈和手臂;而两天店员当下来,每天站立超过10小时,小腿和脚都肿胀难当,也要不停向读者介绍店内商品,感觉两天说了平常两个月都说不完的话。


“嗓子哑,脑子反应迟钝,明明说过好几遍的话,想不起来该从哪儿开头。”


“如果编辑和店员两个职业轮流担当的话,可能会需要提前购买智能轮椅。”(笑)


“当店员好辛苦啊,在非常累的情况下还要保持兴奋和耐心还挺难的,所以挺佩服书店的小伙伴。”


店员和编辑的最大不同,是面向对象的区别。编辑在确定一本书的定位后,需要考虑的是这本图书的大部分受众,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的整体反应。而作为店员面对的是读者中的个体,给具体的某一位读者做推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性格、喜好、对书 / 作者 / 出版品牌的认可程度以及经济能力。


“编辑实际上是看着书的内容想象读者的样子,想办法把书做成我的目标读者最容易喜欢或者注意到的形态,而书店店员是我手上有很多种类、各种层次的书,要看到读者的样子,观察他视线的移动轨迹,来判断他可能会喜欢什么样的书。”


“在出版机构上班前在一家书店当过店员,可能工种的原因所以觉得没啥不同,都是给人介绍好书。读者更挑剔些,得细细问清楚想要什么类型,平日里爱看什么,“对症下药”。但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客人的缘故看不起对方或轻视,进来买书证明就是爱看,如果是闲逛,也得勾一勾对方买书的欲望。或者聊一下,以便采购时方便。迎合读者口味是一种,自己的品位又是一种了。”



出版社跟书店的关系,可深可浅有好有坏,书店是出版社跟读者之间的桥梁,出版社帮助书店增加对图书的了解,而书店可以获得更具体的读者反馈。文景编辑小熊说,他觉得出版社和书店之间更像恋爱关系。


“我认识的好多书店小伙伴都是特别文艺的年轻人,他们阅读量很大,涉猎面也广,对出版社和编辑有他们的要求,非常明白自己的书店需要什么样的书。我们作为出版社也愿意跟这样的书店合作,找到彼此之间的交集,明确目标,把书送到最适合它的读者手中。” 


做一间书店必然会投射自己逛书店的经验,在“有间书店”里我看到了太多像在机场免税店里疯狂抢购的读者,也许便宜、也许作者在另一间屋子里为你签名,但能让顾客豁了老命买书的书店才是我心里的理想书店,今年份的“有间书店”已然不存在,等明年吧。


摄影 / 小橙子、杨明


本文转载自“做书店”(ID:zuoshudian)即可关注

(z u ō ó ǒ ò)做 书 店

关注跟书店相关的所有事儿


你将比世界上99%的人获得更多见解

👇 点击图片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