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校长开学典礼演讲:不要太功利、太短视,教育不是把人变成工具

 skysun000001 2017-09-11

9月8日,北京大学举办2017年开学典礼。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演讲中表示,教育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和机器,而是要“学以成人”,希望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问的声音,体验成长与创造的乐趣。

以下为演讲原文(有删减)

在北京最美丽的时节,北大迎来了2017级的新同学,青春的活力让美丽的校园充满了喜庆。我们常把大学比作一个大家庭,学生、教师、员工和校友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未来会怎样?你们将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可能是很多青年人心中的疑惑。

大家很快就会进入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一些同学会很在意分数,但千万不要因此而禁锢了好奇心。实际上,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题都会给你一个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奥秘的机会。

大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旅程,追随好奇心,以创新和批判的眼光,探求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你一定会斩获更多。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自由选课和跨学科的培养计划,会为你们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太功利、太短视,不要随波逐流;要追随你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

实际上,每一个专业背后都隐含着专业精神。知识可以过时,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探求精神,会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你的心中,伴随你的一生。

大家知道,AlphaGO击败了人类最顶尖的围棋手,基因编辑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使一些人开始担心,担心科学技术会动摇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基石。我并不这么看。

苹果公司CEO库克的一句话讲的很好,他说:“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赋予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问题——摒弃同情心和价值观并且不计后果。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和机器,而是要“学以成人”。

明年在北大有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将有近五千位哲学家参会,这将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盛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

长期以来,西方的理性人文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全球化和资源环境的挑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表达的仁爱之道,将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伦理基础。

“学以成人”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哲学从理论层面思考“学以成人”,教育则是“学以成人”的实践。

学习绝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囫囵吞枣、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对比、思辨、争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的心得见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规律、求得真谛,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学以成人”也是一个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悖论之父”芝诺,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渊博,为什么总是质疑自己的结论呢?”

芝诺画了大小两个圆圈说道:“大圆是我,小圆是你。如果圆的面积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圆外是未知,圆周就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未知,可见知识越多,接触的未知就越多。”

勇于发现和承认自己无知是真正自信的表现。你们都非常优秀,我希望大家不怕问题和困难、不教条僵化,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质疑、虚心学习。

德国哲学家加尔夫曾说:“良知的声音是寂静的,它在尘嚣之中难以被听到。”学问也是一样,它需要我们忘却世间的凡俗,在寂静中探求、思考和倾听。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