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侄文稿》好在哪里?

 一言之美 2017-09-11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祭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此文稿叙述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取义成仁的事情。

一件书法的价值除笔法功夫到位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表现出书者的性情。《文稿》中涂涂抹抹的地方正是颜鲁公对侄儿的悲恸所致,情绪激动,不能自已,率意自然,无刻意雕琢之感,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无意于佳乃佳”。

在字的线条上沉实劲挺且又富有节奏感;结体上宽松多态,富有意趣;章法上疏密的对比让作品显得更加空灵。
在文字的表达上也是可歌可泣,从回忆其侄的情意绵绵,到颜杲卿一门牺牲找不到尸首的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综上所述,《祭侄文稿》是用真挚情感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血与泪的不朽巨制。所以黄庭坚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感谢邀请!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苏东坡的《寒食帖》分别被称为天下第一二三行书!他们各有其美,自然生动,美轮美奂!

第一,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尽善尽美,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也正是符合中庸之道,再加上唐代皇帝李世民的推波助澜,其书法的地位更高了,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可以说雅俗共赏,当然也是这里所说的俗,也是粗通文字的,要不王羲之的字还有像老妪那样的人欣赏不了的,大王的书法是多种矛盾的完美组合,真正懂书法的人既能看出里面的阳刚之气,也能看出里面的阴柔秀美!所以粗通书法的人,都能欣赏大王的书法,也可以说雅俗共赏吧!

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颜真卿在书法方面的创新,颜真卿一改二王妍美流便的书风,开创雄强豪放的风气,大气磅礴,在颜之前评论书法的标准是瘦硬,但是自颜开创新书风以来,书法的面目焕然一新,颜字以筋胜,而大家对他的祭侄文稿不欣赏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草稿,有很多涂抹之处,一般人认为写的乱,但是懂书法的人却恰恰能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真情的流露,因此被称第二行书确实名副其实!

好了至于寒食帖就不多说了!

总之,要想学会欣赏书法,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古代法帖,最好拿起毛笔来试试水,也就不会一味的见到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就说是丑书了!所以一些书法界有识之士提出要提高全民审美力!

喷子有两种,一种是啥也不懂的喷,一种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喷,真正的有文化有内涵的高手是从来不喷的!

谢谢各位!我的粗识短见,让大家见笑了!

 

首次临祭侄文稿,請指教














一、首先我觉得是人品居上,众所周知颜真卿是颜回的后人,同时颜氏家族又是中华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家族之一,(颜氏家训)现在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所以颜真卿的出色是家学渊源,在加上大唐的包容并蓄,使得唐代出现了书法的第二座高峰,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所以颜真卿以人品立身,字也就呈现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颜筋”。

二、祭侄文稿为什么可以在通篇几乎修改涂抹的情况下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颜真卿创作此文是的心情是一脉相承的,大家知道当颜真卿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这可以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父陷子死、巢倾卵复”,所以在书写时没有在注重书法创作时所遵循的准则,这恰恰显得作品更加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是即使心情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三、纵观天下三大行书,除第一外其实第二和第三的作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崇高的,颜真卿忠君报国,杀身成仁、苏东坡屡遭贬斥依然怀有赤子之心,在他们身上没有向命运低头的屈服,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光辉,所以天下三大行书,我认为,王羲之在由隶转行开创的承前启下的书体,颜真卿则是光明磊落舍身付义的倾诉,苏东坡则是中国读书人在贬斥流放仍然是关心民间疾苦,位居高位时则心怀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操。

谢邀,唐颜真卿《祭侄文稿》至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是因为颜真卿和王羲之都在“特殊”的时期,不同的心情下,挥洒各自的情怀,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书法视觉效果,前者激昂悲愤,后者“畅叙幽情”孙过庭在《书谱》中就论述“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作品应该使人感触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表现至始至终贯穿书法作品之中……


艺术的境界,首先是历史的事件。身处事件之中又可见事件对于历史的影响|与记载,这样的作品自身就已经超越了艺术。因此艺术不仅是技术的表达,更多的还是历史的重量。这样的作品在超越了艺术的同时还体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故事史实。这些内涵都不是普通作品可以函盖的。《祭侄稿》正是这样一种书法作品。说它是书法作品,因为它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受并且具有強烈的情绪感染力。说它是史实是作品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重量。通过作品可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又可以解读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精神。这样的作品所具备的内涵,不论是历史还是故事,不论是文化精神还是人文情怀都已经远远超越了现在我们所讲的书法范围。正是这种超越才使得作品具备了厚重的历史感,真实的社会环境还有历代对《祭侄稿》的评价。这些内容都说明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并非就是抄几段小诗,写几句华词既可成就的。艺术作为社会的反映,历史的表达,人文的书写,才是具有艺术真正魅力之处。強调生活強调社会实践才不至于艺术内容的空洞与虚假。这是《祭侄稿》对于今天书者的启示,也是.今天书者应该学习的榜样。至于艺术形式与境界也无需多说,只有认识到作品的真正意义,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我想也是值得深思与追求。(字为自写)。

小编的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对历史书家给予《祭侄文稿》定位为第二行书呢。看过很多名家的理论也似懂非懂,可见我的愚钝和离书法的大门之远。今天我看遍了所有的评论,希望能从中释疑解惑,但大家好像答非所问,只听到的一片叫好声,甚至认为超过《兰亭序》,但也仅限于"只知《文稿》之美,不知所致之由"。这倒让自己怀疑起来,是不是“皇帝的新装”……

没看出来。但它与兰亭序都有共同特点,一是名人所写,二是各抒己情,三是后人解读,四是人人追捧。今人书法是为写而写无情趣无意境无人评无名气,所以今不如古也!

看不懂好在哪里就别看,世界上好东西太多,没必要每件事都弄清楚。

如果真想弄清楚好在哪,这幅字临上二十遍,大概也能悟出来好在哪里

 

审美来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所以,就此问题直接说,怎么说都可以而又怎么说都欠妥。不妨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比如豆汁,表面上看起来品相不算高大上,闻上去还还一股算朽味。但为啥那么多人都喜欢呢,这个还得每个人自己去品,个中滋味回味无穷啊。

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

看不出哪好 古人的粑粑干 都很有品位

情感与书法的高度融合

我肤浅地认为,《祭..》好在阶庭兰玉,每慰人心;《兰..》之好既然都懂,不表。既然好与不好以心衡量,那么人心过于复杂,排名有先后也就难免了。

 

更多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