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家有学子 2017-09-11

新学期来到,小可爱们又要投身于学习啦!这学期的物理也是有点难哦~我们整理了一下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提前看看,预习起来!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第二节  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

4、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第三节   重力 (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物重)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G=m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4、施力物体: 地球     

         

5、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6、作用点: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等大、反向、共线、同物)


4、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第三节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且挤压(有弹力);B、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第二节  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第三节  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4、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5、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3、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3、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

1、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W=Fs

第二节  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计算公式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1、能: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4、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1、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


4、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动滑轮、花枝剪刀。)

(2)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如:天平、杆秤、案秤。)

第二节  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3、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4、动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5、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6、滑轮组: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第三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