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元兵物簿》是谁写的?写了几次?

 沁园春春2016 2017-09-11


永元兵物簿》


《永元兵物簿》是出土于居延的现存最长最完整的简册,全册共77枚简,时间为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内容为肩水都尉辖内广地南部候长上报广地候官所部(破胡燧、河上燧)兵器等物资情况的报表。简册文字内容按记写时间分为五部分:

永元五年六月一日记写(第一部分),

永元五年七月二日记写(第二部分),

永元六年七月二日记写(第三部分),

永元七年三月一日记写(第四部分),

永元七年六月二日记写(第五部分)。

  前三部分为“月言簿”,后两部分为“四时簿”。记录时间跨两年多。该简册中间有三次编联,分别为:永元五年六月一日与五年七月二日之间,五年七月二日与六年七月二日之间,六年七月二日与七年三月一日之间;因是编绳压墨字,当为先写后编型。据编绳及墨迹情形,大约分四次书写,即前三部分各分别书写并系绳编联,后两部分为一次性书写、一次性系绳编联;就墨迹风格看,应为两种笔迹,亦即出于两人之手:前两部分、即永元五年六月一日和永元五年七月二日记写的,为一位书手笔迹;后三部分出于另一位手笔。第二、三部分之间时间隔了一年,为几部分间相隔时间最长一次,换了书手亦属自然。



永元兵物簿》


文中四处“广地南部候长”下均空出候长名,仅第一部分有候长“信”,不过不像候长信亲笔签名,乃抄写者照录其名,我们据此推测:第一部分为抄录副本,第二至五部分为文书草稿或底本。副本誊录、底本编绳编联的时间:前三部分应为抄写(起草)后即时编联,即随时编入先前已编好的简册、与之缀合为一册;最后两部分“四时簿”或是最后一次性书写后,将这两部分一起编绳并与前三部分缀合。

《永元兵物簿》


进入东汉后,草体进一步演进变化。《永元兵物簿》可说是章、今草相杂,这是时代书写特征,即今草、楷、行书处于孕育形成中。精简结构、实用高效是日常草写的追求,波势笔、挑磔笔于是被省略或放弃,隶意因而逐渐消减。《永元兵物簿》竖画多含左、下牵的尾钩(近于早期楷、行竖笔法),捺笔淡化处理或成反捺(引发下牵之势),结构松散、简约(打破隶体的新结构),开启新体字形组构空间。然而每个字的纵向动势、下引趋势仍不够明显。数十年后的长沙东牌楼简牍(灵帝间)中,传统章草法淡出,新型草法(早期今草)已快速上位并渐居主导。


《永元兵物簿》


《永元兵物簿》出于边塞吏员之手,而且很可能是边防系统中较低级的候部(候官以下单位)人员所为,边塞卫戍体系分为:都尉府——候官——部——燧,部之长官是候长,其下只有候史等少量属吏,日常文书常常由候长、候史亲为,该草书册或出于他们之手。

  《误死马驹册》《王骏幕府档案》《永元兵物簿》等书作,书写者大都为边地基层吏员甚至戍卒,可见当时基层吏士中拥有大量草书高手。这些精彩墨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有:一是,西、东汉之交,章草成熟且写法多种,到东汉时草书已渐向更为便利快捷的今草过渡,早期楷、行等新写法也孕育其中;二是,局部的、地域的、基层的日常书写如此丰富且具有相当技术高度,河西被认为是草书发达地区,由此想见中原、江南地区草书及其他书体同样繁荣多姿,亦可推想汉代上层士人书家、书写精英的书技水平。



摘自王晓光《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

荣宝斋出版社2016年4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