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罗斯、英卖独孤专著发表标志社学诞生。 社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A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社学(关注个体,预测行为,实验法) 社会学的社学(关注群体,描述行为不能测,调查法)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艾尔乌德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B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a社会行为 人对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双向性) 行为主义:(华 生—斯金纳—班杜拉)心理学抛开意识,研究行为,行为就是对刺激的反应,S—R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人类行为基本公式B=f(P, 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一个人不同环境行为不同—---角色不 同 要理解描述行为,人及其所处环境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因素群—勒温 b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 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与个体所处即时情景、过去形成经验、个体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c二者关系----行为外显、客观存在、易观查;心理 b 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提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列朋的《群众心理学》是法国心理学中关于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c 英国—本能心理学—卖独孤处于达尔文时代受其思想影响严重,用生物进化解释心理学,提出本能可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及生活 d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C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现代 美国-特点:社学1)从描述—实证研究;2)定性研究—定量研究;3)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特里普里特和墨德是社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奥尔波特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20世纪30、40年代,社学蓬勃发展期,著名学者有:a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b谢里 夫—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变化c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d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战之后的发展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方方面面;理论多元化发展;应用性更强。 80年代后特征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因为许多社会情境及社会心理现象无法实验 1 1/14页
室模拟及研究,跨文化比较可弥补此缺陷。所以,有文化人类学背景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可能为社会心理学发展提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当欧洲人抱着意识研究不放时, ***人物卡片*** 他独辟蹊径放下意识,研究行为。他是格式塔运动早期成员。成就有:提出人类行为基本公式;提出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桃李满天下。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贡献有:出版《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将实验的研究取向带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用实验验证―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影响‖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a价值中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减少主观因素在研究中负面影响。但对反社会及引起心理障碍价值观,咨询师应积极干预 b系统性原则—系统论中许多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 c伦理原则—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B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心理学中研究方法和调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 心理学应用最广的方法 a调查法-询问法-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调查即问卷-1)访谈法-(取得成功的条件:取得被访的配合;访谈有特定目的、提纲;不是聊天,是科学研究。分类---结构访谈-标准化问卷;非结构访谈-标准化底,粗线条,但灵活。直接访谈、间接访谈)2)问卷法(优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问卷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b观察法:借助感官或仪器收集,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分自然观察—自然情境中观察,少干预; 参与观察 c档案法:按一定目的收集,通过以学习的机制为强化 3)新的新行为主义(第三代行为主义,提出一二代行为主义研究有缺点,对动物研究不能直接用于人)。代表人物为:班杜拉、沃尔特斯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的机制为: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论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进行修正。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依赖表象、言语编码两种系统3)动作再现4)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社会学习论特别强调:替代性强化(我要做我也可以---)、自我强化 B社会交换论(创始人--霍曼斯)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角度研究社会行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价。 提出五个普遍性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行为得到奖赏,会重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2)刺激命题相同刺激会引起相同或相似行为3)价值命题行为越有价值,重复可能性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奖赏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行为没得到期待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惩罚,个 2
2/14页
体会愤怒---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得到奖赏、未受预期处罚,高兴-赞同 C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 人的社会行为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符号), 而且是在互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潜 意识(无意识)2)人格结构论 本 我(人格生物面—人、动物共有—快乐原则—初级心理系统)/自我(人格心理面—现实原则 —次级心理系统)/超我(人格社会面—道德原则)3) 本能论―力必多‖=性本能,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生本能(指向生 命,代表爱、建设的力量)、死本能(毁灭、恨与破坏力量)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创立者 早期精神分析一名巨匠,早年与弗洛伊德 合作,后因观点不合分开,荣格反对弗洛伊 德的自然主义倾向(即性本能理论)。 认为心理治疗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能及完整的 人格,不是治疗症状。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 论:人类相同文化背景,有集体潜意识,而弗洛伊德仅提出个体的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20世纪30年代,霍妮、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一批德国精神病学家移居美 国,他们在精神病和神经症解释中强调文化、社会因 素对人格的影响。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观点,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批判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认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 反应,人格由环境、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精神病和神经症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理论有点象 行为主义,但研究对象是精神病和神经症,神经症标准是社 会文化定的,这个文化中是神经症,那个文化中可能就不是。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 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是经常发生人 与人关系中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 社会化 A社会化的概念---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社会化原因—人是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社会化问题。社会化途径—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社会视角---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社会成员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传统观点到青年结束。现在认为终身社会化,社会化伴随一生。儿童、青少年期—早期社会化;继成人期—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劳教、劳改即再社会化。 B社会化的基本 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14页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方向 4)培养社会角色 C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时间上-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从出生到独立生活约13-25年,都要依附父母或监护人,长的依附期,给其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能力上-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可能人脑及神经系统庞大复杂,有巨大能动性为智能基础,个体社会化成为可能 D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2)学校—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 )大众传播媒介—在个体社会化中 格性3 3
作用与日俱增4)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参照的标准的群体,个体可以不具备此群体资格,参照群体作用机制:规范比较,如儿童社会化中受同伴群体影响较大。 E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以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 提2)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中,学会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性别 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影是表示男女人格特征方面差异— 响通过性别期待、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3)道德社会化—个体将道德规范逐渐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 4
的总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的需要。【詹姆斯的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少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难于控制,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一、社会知觉作用于个体信息有自然信息、社会信息。自然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自然知觉,社会信息形成知觉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是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影响社会知觉主观的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认识也不会相同—社会心理学用图式解释此现象,即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皮亚杰认知理论中图式是动作接触新情景时,个体按以往经验将情境中人事归类,使自己行为确定方向,这一过程叫印象形成。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形成的印象叫初次印象(第一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最初获取信息比后来获取信息影响大,近因效应最新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信息影响大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易出现近因效应;不熟悉或少见的人易出现首因效应 2光环效应--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对认知对象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会带着 4/14页 倾向评价对象其他品质。最初倾向性印象似一个光环,其他品质也被罩上类似色彩,也叫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3刻板印象--凝固化(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南方人精明细腻,北方人粗犷豪放等,会使人产生偏见、歧视,有消极影响。 )加法模式--将各种信息相加形成印象2)平均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1 模式—将各种信息平均形成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将各种信息按一定比重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印象形成实际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控制。a印象形成是信息出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施加影响b印象管理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的方式,如明星搞慈善c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常见的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 三、 归因 归纳与寻找行为的原因归因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普遍性需要 【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外归因-将行为原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 归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 事件的发生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内因中,情绪易变,人格特征能力稳定;外因中,工作性质难度稳定,气候易变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结果;不可控—智力工作难度等,努力也改变不了 5
【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归因总涉及三方面因素(归因三维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 协变原则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个体归因时同时应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主体反应方式是否特异,是否只针对某一客体反应 共同性信息—不同主体对同一刺激反应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主体不同背景下反应是否一致 归因规律:三高(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A没对其他小丑笑,其他人都对这个小丑笑,A对这个小丑笑)归为客体 一致性高(特异性、共同性都低- A对小丑表演总笑,其他人对这个小丑不笑,A对这个小丑笑-)归因为主体 特异性高(共同性、一致性都低—A没对其他小丑笑,其他人都不对这个小丑 笑,A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笑)归因为情景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人的角色处境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对自己有利,归因时有差别) 2)自我价值保护(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方向倾斜。如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倾向往往把事情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 时间因素 时间流逝,归因越来越有情境性,淡化主体及刺激客体原因,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原因 5/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