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阅读的深与浅

 时宝官 2017-09-12

    【光明书话】

 

    所谓数字阅读也可称为数字化阅读,或网络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其阅读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微信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载体不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网络在线阅读、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等。事实表明,阅读领域的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我国也不例外。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对照,似乎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味道。

 

数字阅读持续走高,影响加大,对传统阅读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数字阅读明显超过传统的纸质读物阅读。成年国民的上网率为73.8%,通过手机阅读的比例明显增长,这已是连续8年增长,手机接触时长的增长也很显著。而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方式的阅读除了图书略微增长基本持平以外,报纸、期刊的阅读率连续多年下降,且降幅较大。显而易见,网络文化正以它全新的传播方式、海量的资讯信息和绝佳的时效优势,对全社会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以及人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传统的书报刊的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空前的挑战。

 

    毫无疑问,数字阅读带给了人们学习和生活更多的便利,其间也内含着更多的乐趣。如果说传统阅读还强调“寒窗苦读”之“苦”,数字阅读则以“悦读”之“悦”相标榜。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习惯传统阅读的人士不无担忧:随着数字阅读的日益兴盛,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是否会渐趋消亡?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而对于出版行政部门来说,数字阅读对于那些不具备鉴别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海量而庞杂的阅读内容的监管似乎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更深入一步,数字阅读表面上的深与浅,则暗含着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构,乃至“三观”型塑结果的截然不同。这也正是下文要进一步探讨的紧迫问题。

 

数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是零散的信息,而非系统的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前所述,数字阅读因其便捷越来越普及。所谓“三屏”(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一直在不断蚕食我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在各种公共场合,还是在个人的闲暇时间,绝大多数人不是在用手机消遣或浏览,就是用其他移动终端在看片、玩游戏等,传统意义上读书人在不断减少。连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这样的知名人文学者都感叹说:“不知不觉中,我变成了一个手机族。”他说自己40岁以前看的都是书,是标准的“书本族”,但2000年以后,渐渐习惯网上阅读,有了微博,后来又有了微信,“一开始也是觉得好玩,渐渐发现自己离不开手机了”。这样的生活让许纪霖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了读书的时间。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读屏”还是“读书”,而是“读屏”或者“读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许纪霖认为微博、微信上的内容大多是“信息快餐”,90%的内容看完就忘。为了记住10%的东西,而浪费90%的时间,这样做真是不值得。其实,传统的读书人大抵都有同感。读屏无疑是一种轻松的、休闲的、浅表的碎片化阅读,通过微博、微信阅读到的基本属于资讯而非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即便是某些知识性内容在新媒体上呈现出来时,人们也会自觉地将其进行资讯化、碎片化处理,其内在的体系、自身的逻辑往往被肢解或解构。有专家指出,书本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知识,这正是阅读的应有之义。而与数字阅读相伴而生的是知识的碎片化、资讯的零碎化,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如何积累、如何传承已成问题,更为危险的是靠各种破碎的知识和资讯“拼凑”起来的没有世界观的“三观”,乃至连表达方式都是破碎的,其危险性毋庸置疑。

 

平衡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力求让“深”与“浅”的阅读共生互荣。

 

    数字阅读是不是就等于浅阅读?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就指出,数字阅读与浅阅读并无必然关联,它肯定有碎片化内容,但也有使用电子阅读器等读书的情形存在,“浅”与“深”的阅读是同时存在的。从整体上看,追求价值阅读的行为仍在进行。

 

    明知道数字阅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还是期待让数字化的“马儿慢些走”。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国民阅读中的种种困境,一再倡导全民阅读,号召共建书香中国。一些城市如张家港、常熟、苏州等率先建设“书香城市”的作为,其着重点还是放在传统阅读上。

 

    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知道数字阅读的利弊得失,吸收传统阅读的长处与优势,无疑也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字阅读里也还可以加入部分“深阅读”的内容(如《文艺报》的微播报请作家朗诵自己的新作),只是要把握好度。传统阅读里也不乏肤浅的、消闲的、娱乐的东西,我们同样不能任其泛滥,甚至成为阅读主潮。

 

    现在看来,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还为时尚早。有专家乐观地指出,回归纸质图书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些国家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我国也是如此。数字阅读显然因其快捷方便更适合快速的碎片化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知识逻辑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纸质出版物依然有其市场和发展前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会双轨并行,延伸至远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二者取长补短,互生共荣。

 

    (作者:范军,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编审,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