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为什么那么容易患病呢? 胆囊多灾多难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研究发现:由于环境、饮食等因素引起胆汁成分比例改变,就会形成结石、息肉。 而95%的胆囊炎是由结石、息肉引起的。 结石或息肉阻塞了胆汁流出的通道,导致胆汁在胆囊中被机体过度的浓缩。 高浓度的胆汁,刺激胆囊黏膜产生炎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易引发胆囊癌变。 胆囊虽小,功能不少 储存和浓缩胆汁; 进食后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调节缓冲胆道系统压力、维持胆道系统内环境平衡(稳压器或平衡器); 胆囊还具有复杂的内分泌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其它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器官有大作用 如果胆囊已经切除,患者进食“脂类食物”时,已经没有高质、足量的胆汁及时分解这类食物,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 肝脏分泌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丧失。 初级胆酸24小时连续不断的流进肠道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的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可引起结肠癌。 总结:胆囊是人体器官重要的消化器官,最好不要轻易切除胆囊。 胆囊疾病要早治 对于胆囊疾病,首先想到的是:保留胆囊及胆囊功能,避免胆汁长期、不间断的排入肠道,引起多种疾病。 只要发现患有胆囊疾病,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预防疾病突发,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胆囊癌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