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名句之“和光同尘”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9-14

《道德经》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后人从这句话引申出“和光同尘”这句成语,被广泛应用,流行甚广。

实际上,“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一开始就就没有得到准确的解读,后来被误解得一塌糊涂,以至于“和光同尘”成为了不怎么光彩的名词。

从“和其光,同其尘”出现的最初语境来看,老子是在论述宇宙生成过程, “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的代表,“光”是阳的代表,能够“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是“光”和“尘”的作用。明白了阴和阳的意义,也就明白了光和尘的意义,“和光同尘”作为一个成语恰恰是没有理解老子思想的结果。

宇宙成员的形体由阴性物质组成,阴性物体的基本构成就是所谓的“尘”,“有物混成”把“尘”转化为了“玄牝”。要想认识成型的物体,就必须认识物体的基本构成成分“尘埃”,构建与“尘”相同的模型,去研究和理解尘埃。

阴性的物体生出阳,就像太阳的光和热由那个叫做太阳的球体发出的那样,就是阴性的物体发出了阳。

尘是物体的构成成分,要认识尘首先认识物体,以及物体的来源。

光是宇宙的阳性成分,要想了解光,必须研究光的基本单位和光的功能。

所谓的“道冲”,也就是阴阳之间的作用,不是任意发生的,能够产生生命的机制是阳作用于阴,这个作用就是“和”,从生命和物质变化角度来说,“和其光”的“和”具有生命发生和演化的意义“同其尘”的“同”具有物质构成的意义,“同其尘”也是“有物混成”中的一种形式。

从认识物质世界的角度来说,“和其光,同其尘”具有通过反向研究而认识自然的作用。欲和其光,先挫其锐。光首先指太阳之光热,使用某种技术手段把光线的强度热度减弱,把光束分解成最基本的光粒子,从而能够分析光束中的成分,认清光的奥秘,认识阳的本质特性,进而认识道之奥秘。

1.“和其光”的“和”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1)“和”表示阴阳和合,“和其光”者,乃光作用于物质(所谓光合作用),使物质发生生命性质的变化,生成生命物体。“和”即“无有入无闲”,如“道冲”之冲和,阴阳和才会“渊兮似万物之宗”。

(2)作为研究和认识,“和其光”的“和”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对比研究、模拟分析,与之“和”者乃相比较也。“同其尘”的“同”具有制造模型加以研究的意义,搞清楚了所研究制造的模型,也就搞清楚了所研究的对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属于老子的科学思想。

2.“和”与“同”具有发生机制和变化机制的意义

(1)和其光

《道德经》中,物质发生演化的途径主要有“混”“同”“和”三种。

“混”属于不同成分物质的混合,如“混而为一”和“有物混成”。“混而为一”属于物质存在的状态,“混成”导致物质形态改变,但不发生生命本质的变化。“混”与物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阴的演化,物之演化为“混成”。

“和”属于阳性的功能作用于阴性的物质而发生生命的变化,阴阳之冲乃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强调了“和其光”的作用。

(2)同其尘

“同”属于相同物质的汇合,形变而质不变,典型的变化是“同其尘”和“复归于无物”。

(参见《老子天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