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施做准备; 实施阶段:主要是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认定阶段:主要是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组织认定。 准备阶段的工作 组织 准备: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岗位设置管理的推进提供组织保障;认真搞好业务培训,熟悉掌握政策规定,为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思想 准备: 通过宣传教育、会议动员,使职工能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和良好的氛围。 工作 准备: 提出工作预案,制定本单位各工作阶段计划,对整项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包括初步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时间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 实施阶段的工作 清理岗位及人员 目的:摸清“家底”,为设岗和聘用作准备 内容:
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并报批 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编制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填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设区的市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岗位设置方案的变更 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无特殊理由不得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核准程序向原核准机关申请变更。 (1)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重新设置的; (2)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增减机构或编制数额的; (3)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调整、优化岗位设置的。 变更岗位设置方案,须提供书面报告和有关材料,填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变更审核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事业单位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单位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后,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实施方案中应包括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依据和原则;已核准岗位设置的具体情况;根据单位职能和事业发展,确定主体岗位及各具体工作岗位,岗位名称要规范,符合行业特点;制定每个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岗位聘用办法及考核办法;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编制岗位说明书 编制岗位说明书的具体要求(不限于以下项目)是:
开展岗位聘用工作 基本程序
签订聘用合同 通过竞聘或双向选择确定的受聘人员,经核准或备案后,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用合同确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工作关系,并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按规定到政府人社部门进行聘用合同鉴证。 总结认定阶段的工作 总结认定阶段主要有四项工作任务 自查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 1、总结的内容 一是工作过程总结; 二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三是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2、总结的要求
申请认定 申请组织认定需提交的材料 (1)认定申请; (2)《岗位说明书》; (3)经核准的单位《岗位设置方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4)《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 (5)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工作完成情况总结报告(2份及电子文档)。 组织认定 省、市组织、人社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范围,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查单位提交的申请认定的相关材料,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必要时可实地察看。对符合政策规定、工作规范、职工满意的单位出具认定意见书;对存在运用政策失当、程序不规范、群众意见较大等情况的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退回限期改进,直至认定合格。组织认定期限一般为收到认定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 进行组织认定时,要重点把握几点: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情况,主要看方案申报、审核、核准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控制是否符合规定; 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主要看聘用工作组织是否健全,岗位聘用办法是否规范,聘用合同内容是否完备; 三、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岗位情况,主要看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会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兑现工资 按规定程序经组织认定,事业单位凭政府人社行政部门核准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填制相关工资套改表,根据所聘岗位等级,对照人民政府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有关规定,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工资待遇,并报同级政府人社行政部门审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