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锵锵三人行》:“一坨X”来为你送行

 老鄧子 2017-09-16

多数人都在开自己的车,看



 1



第一次看《锵锵三人行》是在十年前。去南方某地出差,在酒店打开电视,跳出来的是《锵锵三人行》,主讲嘉宾是王朔老师,讲得是他的军区大院生活。真实幽默,轻松随和,看完之后,相见恨晚。


此后多年,我成了《锵锵三人行》的忠实粉丝。只要有机会,都会打开电视看一会。喜欢他们儒鸿间的高论,君子间的碰撞。过了而立之年,就不再痴迷。


一则是因为他们邀请的娱乐明星越来越多;二则是因为某些嘉宾的观点不敢苟同,却没有渠道沟通。因为这两处不爽,也就慢慢淡忘了。


再次看《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多月前。

我竟成了嘉宾们的谈资。


7月23号,我在公众账号上写了篇文章。这篇随手之作让我成了网红。坦率讲,这篇私语环境下,以小号心态写的随笔文章,有失偏颇,不够严谨。引来批评也在所难免。


有自媒体人写文章把我骂得狗血淋头。然后把链接发给我说:张老师,谢谢你制造了个热点,让我蹭了一篇十万+,给你发个红包以示感谢。


我虽不悦,也只能尴尬一笑。因为我知道自媒体人不容易。人家要运营,要数据,我当一次炮灰也无所谓;


某传统媒体人加班到凌晨,写完稿,发微信给我说:兄弟,你写篇破文章,害得我加班到现在。我回之抱歉。因为人家有任务,要工作。骂两句也应当。



 2



万万没想到的是,以言论自由、观点理性为标签的高端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竟然也做了一期节目来批我。


批评倒不要紧,关键是吃相太难看,以至于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一期假的《三人行》。


这期节目一开场就让人耳目一新。坐在小木椅上的不是什么鸿儒大家,而是两个陌生面孔。


窦文涛老师对要谈的人和事避而不谈,直接问两位嘉宾:你们是在北京假装生活吗?


嘉宾刘老师说,我没有,我从那篇文章闻到了咪蒙的味道。


嘉宾潘老师迫不及待,直奔主题:这个作者文笔之差,逻辑之不清简直让我惊呆啦,简直就是一坨……。


这位潘老师为了体现自己文雅,没有把屎字说出来。但观众已经不言自明。


接下来,这三位老师观点统一地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一个脑子不清楚没学过新闻的无名小辈写的一篇逻辑混论文笔极差像一坨屎一样却被无脑群众疯传的自媒体烂文。


26分钟的谈话节目,窦文涛老师脸上一直浮现着他那保持了19年的迷人微笑,穿针引线,插科打诨;潘老师则腆着大肚腩,挥舞着九齿钉耙,东打一耙西打一耙;那个穿着兜兜褂的红孩儿跟在两人后边,连蹦带跳,十分欢快。


三位老师数次强调自己是科班出身。学过新闻,懂得传播。只是不知道这三位老师是否知道有门课叫《新闻伦理学》?是否还记得新闻报道有个理念叫平衡报道?是否还记得 “减少伤害原则”和“拒绝语言暴力原则”?


同一新闻事件,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做了一期节目,稍作对照,高下立判。



 3



节目里,这位潘老师说我是为了红才写的这篇文章。我先讲一下我红了之后发生的事情:7月25号,《奇葩说》栏目组邀请我,7月30号《演说家》栏目组邀请我……还有很多。


我受宠若惊。虽然很喜欢这两档节目,但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码字的,既没有三位老师的如簧巧舌,也没有娱乐明星的过人颜值。


但是,看了《三人行》节目后,我觉得自己有些矫情。像潘老师这样一身横肉,两眼邪光,满嘴污言的老男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坐在转椅上挥斥方遒,我为什么就不能去上个《奇葩说》?


潘老师说我是一坨X,遗憾的是,您老人家吃x都没赶上热乎的。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蹭完了10万+,您三位才凑在一起做了这么一期口水节目。


潘老师好不容易被邀请去做个嘉宾,节目放在网上一个多月浏览量才三万,您老人家还担心口播了我的名字,会给我带粉。


其实,我真的很想向《奇葩说》推荐潘老师去当嘉宾。


你老你先红,我少我候着。



 4



再来说说这位年纪轻轻,就写过很多十万+的刘老师。


说你年轻,是因为在博客时代,我写百万+的时候,你还在上大学。所以,年轻人,你没红过。根本不知道红是什么感受。


哥告诉你:红过之后,人就像北京的秋。风轻云淡,心若止水。


刘老师说咪蒙拉低了中国人的智商,我对您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示钦佩。但是,拜托你先想个办法让自己红起来,你红起来了才可以普救众生。你要是红不起来,中国人民都成了弱智该咋办?


听说《锵锵三人行》停播了,我十分难过。一个开了19年的火烧店倒闭,人们都会伤感两天,更何况是一档做了19年的高端电视节目!


像所有看过《锵锵三人行》的观众一样,我们应该向窦文涛老师致敬!毕竟你的节目曾伴随我多年,曾让我开蒙。


唯一需要提醒窦老师的是:年纪大啦,不要总抱着一群年轻女性拍照,人家会说你老不正经,以才欺色。




 5



爱恨情仇说完了,接下来咱们聊聊媒体。

我到现在也搞不清窦文涛老师做这期节目的初衷是什么?但我隐约能感受到三位老师对我和自媒体人的不屑。三位老师对我的批评,我相信并非个人恩怨,应该说,你们的观点代表了很多学院派人士。


《假装》一文的传播效果颠覆了你们的传统认知,也挑战了各位长久以来所拥有的话语霸权。但请三位老师能够对草根后辈施之以宽容,教之以真诚。


这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冲击,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民生领域,同样体现在媒体传播领域。


十年前,四大门户如日中天,去报社挖人,他们瞧不起门户。十年后报社关门,他们想去网媒混个一官半职,黄花菜都凉了。


19年是一种情怀,19年是一种匠心,但换个角度看,19年把一个栏目做到死,是不是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堕落?


社会在飞速发展,咱得与时俱进,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太师椅上和稀泥。你们批咪蒙,踩张五毛的时候,能不能也花三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当下之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奋斗,每个人也都有成为“网红”的权利和机会。


所谓的精英阶层是流动的,正是这种流动给了草根阶层以机会,让他们得到一些关注。也正是这种流动才会推动媒体形态的转变,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


希望像窦文涛老师一样的媒体精英们,能够对草根后辈多一些真诚教诲,少一些阴阳怪气。


今天,我表达了对三位老师的愤怒,也要表示对你们的感谢。我们自媒体人确实需要自律,需要向传统媒体人学习。看了你们的节目,我做了深刻反省,并在内容制作上有所改变。算是对三位老师辛勤教诲的一点回报!


最后,向曾经陪伴我多年的《锵锵三人行》栏目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