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资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 李商隐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他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追话今日的“巴山夜雨”构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设身处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了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叠字 《卜算子》(葛立芳)“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急电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注:水芝:荷花的别名。)问:这首词在用语方面善用叠字,它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分析:这首词使用叠字多而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相互映衬,自然妥帖,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形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还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 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无理之语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多用日常口语,显得浅显亲切,明白如话,最后一句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看似为“无理之语”实则使作者思乡念亲之情更为突出和强烈。- 附:渲染和烘托 -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 对比和衬托 -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 衬托(也叫映衬)和烘托 -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 诗歌在篇章结构方面的技巧-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层层渲染、铺垫- 如: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当然照应也会表现在诗歌内容与标题的照应等。- 结构对比 -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以小见大-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同学们在赏析此类表达技巧时,应发挥自己的想象,从生活的积淀和感受出发通观全诗。-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卒章显志 -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前两句画出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腾的壮丽图画,最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穷尽天下美景。全诗在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洋溢着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壮,意境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