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盗墓笔记中的“尸蟞”么?这样子的:
恐怖的样子。尽管这只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东东,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的的确确有真实原型!这就是蜱虫! ?
蜱虫也是渗透到人类生活中很深的一种害虫,若与我昨天说的毒隐翅虫来相比,后者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蜱虫大范围进入媒体的视野,也不过最近十年左右,主要是以伤人致命而闻名。2010年河南商城县地区、山东蓬莱地区、四川成都地区以及2011年北京回龙观地区发生的蜱虫咬人致死多发时间都是十分著名的。卫生部首次披露,2009年至2010年,我国发生了多起“蜱叮咬病”。当时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等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这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1995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此后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我国可以查阅的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9年8月,全国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蜱传染病)92例,死亡3人。2011年6月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当年截至全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蜱虫(念pi,二声)俗称草爬子、狗鳖、草别子、牛虱、隐翅虫、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跟造成酒糟鼻子的螨虫是远亲。蜱虫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这是形形色色的蜱虫:
蜱虫的大小变化比较大,除了品种的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吸血前后。蜱虫是吸血鬼式的寄生虫,依靠吸食宿主的血液生存。虫体通常呈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而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
蜱虫的生态分布也极广,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各种不同品种的蜱虫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别存在。由于国内对于蜱虫的研究较迟,对它的全面分布目前还并没有确凿官方数据,但蜱虫这种害虫在全国应当是都有分布的。特别是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在牲畜身上非常多见。我在山东青岛的老单位中就亲眼目睹狗身上爬满了蜱虫,脖子、四肢内侧和眼窝、耳后等部位尤其严重,密密麻麻的足以引起密集恐惧症。
蜱虫的危害并不在于吸了人多少血,而是在于它诺小的体型竟然能够携带众多的致命病害!目前已经知道的,蜱虫可以携带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其中多种病害都会致人死命或造成终生残疾!
蜱虫还有一个要命的地方,就是硬蜱在叮人吸血的时候,会让头部钻进皮肤内表,而且它那强力的口器会牢牢地钩住,那怕你把它头身拉断甚至都不能拉出来!这个可恶的小东西的确有点儿让人怕。
尽管蜱虫危害挺大,但也无须恐怖。前面说过,蜱虫分布极广,人畜皆宜感染,而全国人口众多,实际上每年因蜱虫叮咬而致死的并不是可怕的数量众多!当然,这并不排除许多人被咬后并不知晓而死于感染病的方面。但至少表明蜱虫咬人致死还是在少数。即使被叮咬、且被传染蜱传染病,只要及时救治也并非必死无疑。
无论如何,防治蜱虫叮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蜱虫多生活在野外,或动物、家畜聚集的地方,到这些地方活动的时候要多注意。城市人并不是特别容易接触到蜱虫,更多的来源是野外郊游、踏青和饲养宠物。农村则由于环境特别是以蜱虫生存,因而很常见。在驴马牛羊身上,尤其是狗身上特别容易招惹这种害虫,进而传染给人。畜舍要经常用杀虫剂消毒。如果发现有动物身上有蜱虫,则要立刻提高警觉进行专门的检查和灭杀。由于蜱虫叮咬的时候,其唾液中有麻痹成分,因而人并不会感到什么不适,这就要特别检查自身一些容易被叮咬的部位,包括耳后、腋窝、腘窝、腹股沟、阴处、头皮等毛发和褶皱较多的部位。随穿的衣物也要立刻清洗,不要带进并寄生在家里。
春夏秋三季野外郊游,同样要注意不要跟动物过度亲昵,在野草地里尽量不要坐卧太久,尤其要远离潮湿的枯草、落叶堆等地方。蜱虫的嗅觉很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呼出的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当你处在与它相距甚至有15米远的地方,它都能感受到你的存在而向你靠拢。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外出郊游的时候提前在身上喷洒驱虫药物。避蚊胺可以驱离蜱虫,含有避蚊胺成分的商品是各种驱蚊水、驱蚊花露水等。购买前注意看看成分中是否包含避蚊胺、或DEET字样的成分,如果不含则可能无效。另外,不建议给两岁以下幼儿使用避蚊胺,说到底它还是一种低毒的东西,小孩子会更敏感。
一旦发现被叮咬,切忌盲目处理!蜱虫咬人可能会吧头部钻进皮肤里。
蜱虫的口器上有坚硬倒刺的螯角,会牢牢地勾住皮下。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我国卫生部发布的《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提到可用酒精或者烟头刺激叮咬的蜱虫使其退出皮肤,但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却不建议这样做。实际上我的建议是:如果发现蜱虫的头部钻入皮肤,就不要再动啦!立刻去医院处理!如果你自己不慎把蜱虫弄断,这将会给后面继续取出蜱虫的口器带来更大的麻烦。
有一些传言的方法驱使蜱虫松口离开身体,但多数情况下你家中并不会常备那些如乙醚、氯仿等很刺激的药物或化学制品。民间还有用烟油、蚊香等驱离的说法,事实也证明并不完全有效。要知道,完全无须担心蜱虫全部钻入皮下,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说,蜱虫既不会全部钻进人身体里,也不会在人身上产卵。不会像一些科幻小说中的外星怪物一样寄生在人体内部!因此,倒也不怕略耽搁些时间赶去医院处理。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蜱虫都会钻到人的皮肤下,只有硬蜱在吸血时头部可能会钻入皮下,而软蜱基本上吸饱血后都会自动松开口而从身体上脱落下来。所以,如果发现虫子是软蜱,就更加没必要慌张去生拉硬拽的弄下来。
另外,跟毒隐翅虫一样,不要在身体上打死蜱虫,尤其是正在叮咬主人的蜱虫。应把蜱虫驱离身体后再打死。捉到的蜱虫先不要扔掉,应当带到医院去,甚至自己也可以抓几只把它放进密封的塑料袋或者瓶子冻进冰箱保留一段时间。这样一旦日后不幸出现了蜱传病的症状,它会帮助医生更容易找到发病的原因。
最后,被蜱虫叮咬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处理完蜱虫并不代表事情就过去了。许多的蜱传染病都有潜伏期,如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30天以上。因此,叮咬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密切注意自身的变化,如果发现无名的头痛、发热、过敏、发力、肿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现象,要立刻就诊并告诉医生之前有蜱虫叮咬经历。
|
|
来自: 昵称47480191 > 《我们家中的那些小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