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可以解读到什么程度?

 苍鹰的天空 2017-09-17


丁启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读古代诗歌的时候,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意见:一首诗而已,诗人可能就是一时兴起,写着玩的,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头头是道说得那么复杂,有什么意义呢?

这番话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作者原意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所谓解读、鉴赏,就是阐述作者的原意。好的解读、鉴赏就是恰如其分地阐述作者的原意,少于作者原意和多于作者原意都不是好的解读、鉴赏。这个问题上,我赞同“作者不必有,读者不必无”的意见。理由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是两种截然有别的思维活动。文学创作属于形象思维,讲感性,讲直觉,讲形象,讲经验;文学批评属于抽象思维,讲理性,讲逻辑,讲规律,讲理论。打个比方,文学创作好比种庄稼,文学批评好比农业技术、营养分析。一个种庄稼能手可以根据经验,把庄稼种好,年年获得丰收,农产品品质良好,富含营养。但是,为什么会丰收、品质会好,他却未必说得出多少道理,而农技师、营养师则可以讲出许多道理。对于准备学习种庄稼的人和想要了解农产品品质的消费者而言,农技师和营养师讲的道理,显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还有一个是,文本解读的度的问题。文艺作品尤其是言简意赅的诗歌,不同于科技论文,作者不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清楚准确地表达、表现出来;事实上,文艺创作有许多修辞手法,就是故意不把思想、感情直白地表达表现出来的。多义、歧义是文学作品的普遍现象。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许多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们是多义、歧义的——这使得它们能够长久吸引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和兴趣。但是,人类的想象力是无垠的,不稍加约束,也会出现光怪陆离的局面。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研究领域的一个概括:“……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色情,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其中有些“眼光”显然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红学界三大板块中的两大块,研究曹雪芹家族历史的曹学和《红楼梦》流传情况的版本学,就都已经超出文学研究范畴,而进入谱牒学、文献学的领域。红学流派中的索隐派,也已经沦为政治猜谜活动了。本应是文学研究核心的文本解读(包括语言艺术、文学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文学成就评价等),反而被冷落了。

我认为:古代诗歌的解读,只要是文学范畴内的事情,都是分内之事。至于说,疏通字面意思之外,是否有必要揭示出一般人注意不到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艺术成就等,则是因读者的水平、书刊篇幅等的具体情况而作的相应调整。

说了上面许多话语,原因在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关于李白这首诗,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它纯写独坐之景,表现山水之趣;一种是借山水之景以表达诗人愤世之情。

前者如李锳所言: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诗法易简录》)后者如黄生所说的“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唐诗摘钞》)。又如俞陛云所说的“……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诗境浅说续篇》)

换言之,李白这首诗,读者需要了解的,究竟是字面的直接意思,还是背后的比喻意义?

提供给少年儿童阅读的选本,这首诗,除了“敬亭山”(在今天安徽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清幽秀丽。山上有敬亭,故得名。李白所景仰的前辈、南朝齐诗人谢朓因为在当地为官,曾经在那里观景吟诗),几乎不需要任何注释;无暇品味诗歌含义、或者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为潇洒的成年人,自然也不必看任何解读赏析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无可厚非。

但是,有个事实不能忽略:这首诗写作时间是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已经53岁了。

李白不是儿童文学家,他的这首诗歌也不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而是为他自己创作的,字里行间不可能不渗透着他的人生感慨。从这一点上说,借山水之景表达诗人愤世之情的说法,便显得合情合理了。

相应地,前人关于词语、诗句的比喻意义的揭示,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众鸟”比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孤云”比喻世间隐士,“独去闲”说的是,虽然与世相忘,但尚有往来之迹。(朱宝莹《诗式》)。后两句以山作比喻,说的是,世间已经跟我相互遗忘,只有敬亭山色,我仍爱看,山色也爱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当然,从学理上讲,这些说法如果不能得到文献上的证明,充其量也只是假设,想当然。

证明这些假设、想当然,至少可以找到两种文献证据。一种是以“独”字命题的诗歌,一种是跟敬亭山有关的诗歌。因为,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独”字命题,也特别喜欢写跟敬亭山有关的诗歌。

李白以“独”字命题的诗歌,《独坐敬亭山》之外,还有:《北山独酌寄韦六》(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33岁)、《春日独酌二首》、《独酌》、《秋夜独坐怀故山》、《月下独酌四首》、《春日独坐寄郑明府》等。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歌有:《游敬亭寄崔侍御》、《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单从数量上看,就不妨猜测,李白《独坐敬亭山》是感慨之作,不是纯粹写景之作。心中有感慨,才会不断地做诗表达。如果只是觉得有趣,一般不会反复歌咏。更重要的是,这些以“独”字命题和写敬亭山的诗,的确也有人生感慨的意思。请看: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春日独酌二首》其二)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四首》其四)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游敬亭寄崔侍御》)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最有意思的是,以“独”字命题的诗,《春日独酌二首》其一,跟《独坐敬亭山》措辞颇有相同之处。全诗如下: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诗中五六七八四句,“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不但“孤云”、“众鸟”二语相同,孤独之感也是相通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跟“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又何尝不是同样意思呢!

    还有一首王琦《李太白全集》未收入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

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

 

诗意并不完整,不像是已完成的作品。是否李白作品,亦值得怀疑。

                                                         2017-9-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