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荫树下 第二章:太极图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17
    地球上有个中国,中国有个湖北,湖北有个孝感市,孝感市有座牛迹山,牛迹山下有棵槐荫树,槐荫树下有个老曹。

    老曹无所事事,就在这里坐而论道。

    第一节、起源

    若论《太极图》的起源,就要谈到华胥氏的女儿女娲氏。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暖人、贴心。这是一点也不假。

    华胥氏有一儿一女。

    儿子叫伏羲。

    他后来跑到哪里去了呢?

    跑到了现在的东北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就是他的杰作。

    他是将华胥氏的文化特质给翻了个个。华胥氏属“阴”,他就属“阳”。

    而女儿女娲氏就很随母亲,性情阴柔,小心翼翼。

    女娲氏发展起来后,就以老家甘肃天水为基础,慢慢地往外扩展。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所有的仰韶文化,就都是她的杰作。

    女娲氏的一个“娲”字,有两重含意。

    第一重含意,就是说,他们是最早使用陶器做饭的人。而因为陶器与农业生产的关联,这就等于是说,他们是农业生产的开创者。

    第二重含意,就是说,他们崇拜青蛙的大肚皮所拥有的繁殖能力,以青蛙为图腾。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图案中,就有很多青蛙。这也暗示了,他们性情和善,争斗性不强。

    当然,在以青蛙为图腾之前,女娲氏和伏羲氏兄妹没有分家的时候,他们是共同以蛇为图腾的。

    而正是在这个蛇文化的氛围中,历史,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张所谓的“伏羲女娲交媾图”。

    “伏羲女娲交媾图”是表现两个“人首蛇身”的蛇神,一左一右;“人首”相对,而“蛇身”则缠绕在一起;他们互相对视,双方又分别高举着一把“规”或者“矩”。

    对于这样一张图,观察不仔细的糊涂子孙们,就作出了错误的理解,以为这是在表现两个蛇神交媾。于是,就演绎出了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

    但是,神话的创作者们,没有看到伏羲和女娲分别高举着“规”和“矩”,更没有领会一下,他们的这个动作所代表的的思想理念。

    “规”和“矩”,是农业社会里用于丈量土地的两种工具。它们的引申意义,就是规范、规矩,就是一种纪律约束和道德标尺。

    伏羲和女娲分别高举着“规”和“矩”,就是在向人们强调“规矩”。

    那么,这是强调一种什么“规矩”呢?

    就是强调男女结婚之后,双方要遵守婚姻契约,各守规矩。

    在农业社会到来之前,男人作为配种机,只负责配种,是不负责养育孩子的。因此,他们对于孩子,也是没有什么权利。

    农业社会产生之后,男人们的价值大大地提升。同时,社会生产开始有了相对剩余的消费品。为了鼓励男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部落,就会将这些相对剩余的产品论功行赏。而男人们在得到奖品之后,首先想到的,会是谁呢?在近亲兄妹们都安好的情况下,他们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情人。他们会把自己的奖品拿去向自己的女友炫耀。由此,他们要求女友答应,只和他一个人好,保证女人生下的孩子,是只属于他的。他就凭自己的能力,来养育他们的孩子。

    对于女人来说,孩子属于哪个男人无所谓,反正孩子是自己生的,肯定是属于自己的。倒是有人想帮助自己养育孩子,这倒比让部落共同养育自己的孩子,要强得多了。人多没好汤,猪多没好糠。集体生活的待遇,哪有个体生活的享受来得富足呢?

    于是,一些女人,会答应情人的要求,嫁到情人的部落中去,只给这一个情人生孩子。

    这样一来,部落之间就要签订契约,我们部落嫁一个女子到你们部落,你们部落就必定要回嫁一个女子到我们部落。

    于是,原来的基于个人感情基础的婚嫁,就变成了基于部落利益的契约。

    在缺乏感情支撑的拉郎配中,许多女孩子,就必然会产生反抗。

    直到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盛行女子结婚“不落家”的习俗。

    “不落家”,就是在举行结婚仪式,宣布结婚之后,女子并不和自己的合法丈夫同居,而是仍旧回到自己的娘家,和自己的旧情人来来往往。直到自己什么时候玩腻了,想踏踏实实地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了,才回到自己的合法丈夫身边,过起真正的家庭生活。

    伴随着这样的“不落家”的习俗,就也有“杀首子”的习俗。就是丈夫不会相信妻子生的第一个孩子,会是自己的血脉,就要将第一个孩子处理掉,不会替妻子养育她和别人所生的孩子。

    这样的相互伤害,当然对社会的发展不利。所以,为了规范家庭秩序,就产生了一幅“伏羲女娲交媾图”。

    “伏羲女娲交媾图”应该是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一种符图。

    她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珥蛇”仪式具有相同的文化意涵。她们两者都是属于蛇文化,又都包含着“对立统一”。而《伏羲女娲交媾图》中的“规矩”,在“珥蛇”仪式中,就变成了祭师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规矩”是掌握在祭师手中的。

    《山海经》中的“珥蛇”仪式,在仰韶文化的彩陶文化中,又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考古发掘出一种“人面鱼纹彩陶盆”,那上面的图案,就和“珥蛇”仪式差不多,只不过是,蛇神换成了鱼神。

    蛇崇拜,体现的是一种斗争意识;鱼崇拜,体现的是一种享乐意识。由蛇崇拜转化成鱼崇拜,体现的是社会环境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却没有变,而是一脉相承。

    而由“人面鱼纹彩陶盆”,又联系到一种彩陶盆上载歌载舞的场面,则又发现了一种哲学思维的进化。

    在这个彩陶盆中,盆壁上描绘的是人们手牵着手,载歌载舞的场面;而盆底,则是描绘的人们在载歌载舞中急速地旋转,两拨人在旋转中形成两个不规则的半圆,而两个不规则的半圆又“对立统一”成一个正圆。这就近似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极图》了。

    所以,《太极图》来自仰韶文化,是女娲氏的杰作,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第二节、意义

    《太极图》表现的是一个处于变化状态中的对立统一结构。

    这个基于家庭和谐理念而演化成的一种哲学模式,与现代天文学所观测到的宇宙星云图象,是惊人地相似。

    而且,解剖学所看到的人的大脑,是分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而在对人的大脑的整体扫描中,就会发现,人的大脑的扫描图象,也十分地契合《太极图》的形象。

    所以,《太极图》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表达,却又十分准确地表现了客观世界的真实。

    我们祖先的哲学推理能力,不是一般地让人惊讶。

    《太极图》的动态形式告诉我们,对立统一的双方,肯定是有矛盾的。它们为了各自的惯性而自成体系。但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显然又有着共同的惯性趋向,所以,它们也不离不弃,抱成一团。

    这实际上是暗示着,对立统一的双方,有着共同的环境压力。

    而这个环境压力,一方面是它们共同的敌人,给它们分别造成了负担;二方面又成为它们的月下老人,促成了它们双方的联合。

    另外,对立统一的双方一阴一阳,说明它们的表现并不平衡。总有一方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引人注意;另有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被强势一方掩盖了它们的表现。

    不过,这种地位的差距,一方面是各方实力不同的结果,二方面也是环境压力使然。

    所以,改变这种地位差距的正确方法,是弱势一方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简单地对这种地位差距表示不满。

    这种道理,不仅表现在家庭结构的发展之中,更表现在弱势阶级与强势阶级所组成的社会结构的发展之中。

    曾经的男尊女卑,现在几乎没有了。这并不是依靠男女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善。曾经的奴隶主和地主,现在也没有了,这也并不是依靠被压迫阶级的激烈反抗,而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让那些压迫阶级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这也就证明“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原则,是有效的。

    不要争今日之短,而要争来日之长。

    时时刻刻地努力,时时刻刻地知道自己是弱势者,比奋起抗争,一刻也不想当被压迫者,要更明智,更能够达到自己的所求。

    这实际上就是《太极图》想要表达的理念。

    所以,在生活中受到压迫和委屈的某些人,不要直接、迅速地对压迫和委屈你的人发火,还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各种因素,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应对措施,这样就不会后悔。

    后悔是一种浪费人生中宝贵时间的行为,等于就是浪费自己的人生。

    《太极图》是一个体现个性的图象,也是一个体现合作的图象,她还是一个体现阴盛阳衰、阴阳互转的图象,简简单单,却又回味无穷。

    《太极图》的艺术形式,让我们冷静,让我们成熟。

    她让我们在矛盾显现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矛盾,更要看到矛盾背后的环境,看到造成矛盾的各种因素。从而让我们在理性中采取正确的应对矛盾的方法。

    第三节、道可道  无常道

    《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表示什么?

    鱼眼表示的是个体的惯性。

    两个鱼眼,就是表示两个个体各自的惯性。

    《太极图》是由两拨人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各自围绕自己一方的中心高速旋转而形成的。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两拨人开始是各自为一个小圆。

    而通过旋转,两个小圆就逐渐地相互靠拢、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大圆。

    但是,在形成大圆的过程中与过程后,两拨人,都还是要保持各自阵型的独立性。

    这样才形成了两条鱼形的相互拥抱。

    那么,两个鱼眼,实际上就是两拨人各自的中心。

    这个中心,象征着他们两拨人各自的整体的心理诉求、整体的理想愿望。

    他们的整体的心理诉求与理想愿望是什么呢?

    这就要问,他们为什么要两个小圆配合成为一个大圆。

    他们两个小圆配合成一个大圆的目的,无非就是环境的压迫,对他们两个小圆造成了同样的伤害,所以,他们两个小圆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环境的压迫,从而维护各自的既定状态不变。

    维护自己的既定状态不变,这就是两个小圆,两拨人各自的心理诉求与理想愿望。

    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惯性。

    这个惯性以小圆的中心为象征。

    所以,小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惯性。

    惯性是什么呢?

    惯性就是道。

    道可道,无常道。

    道是客观世界存在与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分很多层次的,不可一言以蔽之。

    而惯性,就是客观世界中,一种最基本的道。

    这个道,是寄托在各个客观结构的具体形式上的,是客观结构的具体形式之性质的体现。客观结构的具体形式存在,这个道即存在;客观结构的具体形式改变,这个道即灭亡。

    为了将这个道与其它层次的道相区分,还是应该将这个道称为惯性。

    《太极图》中的两个鱼尾,表示什么呢?

    鱼尾就表示个体的能。

    能是客观结构变化的结果。它的这种变化,会对其它的客观结构发生作用。而客观结构,也正是以这种方式去与其它的客观结构进行互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能虽然是客观结构变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变化,显然是受客观结构的惯性支配的,是客观结构之惯性的一部分。

    能的发挥,实际上就是惯性的消耗;能发挥越多,惯性就会变得越小。能全部发挥,就是惯性的全部消耗。这时候,客观结构的形式就完全改变了,就再也没有这个客观结构的形式了,也就是一个事物灭亡了。

    正因为如此,惯性是被迫发挥自己的能。如果没有环境压迫,惯性就不会发挥自己的能。

    但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惯性也会主动发挥自己的能,而以较小的代价,去换取较多的利益。

    这么说,鱼尾是什么呢?能是什么呢?

    鱼尾就是个体的发散组织,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所称的“气”。“气”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只不过,它们是从主体的客观结构中发散出来的,是受主体结构之惯性的支配的。因此,它们具有方向性,大小也由主体的惯性通过与环境的作用程度来调节。

    这应该也是一种道。而这个道,我们一般就称为“能”。

    在鱼眼和鱼尾之外,《太极图》还有鱼头所形成的小圆,以及两条鱼合抱而成的大圆。

    圆表示什么呢?

    当然是表示不同等级的客观结构了。

    这样的客观结构,其另外的名称就是“物”或者“器”。

    而在西方,人们往往不会将这样的结构用圆表示,而是用点表示。西方人习惯将他们当成质点。

    但是,中国人却用大圆和小圆表示它们。

    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结构就是关系,而关系的变化,一如春夏秋冬、生死循环,是一个圆。

    圆就是圆满。它里面有很多内容,怎么能够用点来表示呢?

    关于《太极图》,从古到今,讨论的人太多了。老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那么,老曹是其中怎样的一个呢?

    是阴?还是阳?还是不阴不阳?

    当今的“专家”“学者”,都是眼瞎的;只有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

    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