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说起养生,我们往往会想到养肾、养脾、养肝、养肺。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就临床意义来说,人最需要的,当属养“清阳”。 什么是清阳不升?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这人到中年,抑或是中老年,往往会出现什么症状?是不是眼花、眼涩、看东西视线不清楚、耳鸣、耳聋、头晕、头痛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杂病出现?这背后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而前面说到的清阳不升,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清阳者,简单理解,就是可以上濡头目而开窍的阳气。我们之所以思维敏捷、精神自安、耳聪目明,没有头晕头痛之苦,从中医角度来说,都是清阳得升,濡养清窍的结果。清阳不升,前面这些症状就不请自来。清阳从哪里来呢? 它发于我们的脾胃。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所以,从调理脾胃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改善头晕、耳鸣、耳聋、眼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等症状。 当然,这话不是“精诚名医汇”说的。它源于中医的古老智慧。最能体现它的,当属千古名方“益气聪明汤”。 黄芪20克,人参9克,炙甘草5克,葛根9克,蔓荆子9克,白芍9克,黄柏9克,升麻6克。水煎服即可。具体应用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化裁。话说这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为金元名医李东垣所做。李东垣是中医补土派的代表人物,特别重视脾胃在养生治病里的作用。因此这方子,就是通过补脾胃之气来升清阳的好方。 此方是如何调兵遣将的呢? 首先,用黄芪、人参、甘草来益气补中。其中的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肺、脾经,能大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那人参,性味甘、微苦,平,脾、肺、心经,功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还有那甘草,可以健脾和中。三味药针对中焦脾土行固护之能,使得脾胃之气为之一振。 本来,脾胃生化之能得到提升,就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气血。这些气血,怎样才能以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上达头目呢?在这里,我们用了升麻、葛根、 蔓荆子。这升麻,性味辛、微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功在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那葛根,性味甘、辛,凉,入脾、胃经,功在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还有那蔓荆子,性味辛、苦,微寒,入膀胱、肝、胃经,功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话说这三味药,都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升阳举陷。它们可以把脾胃生化之气血更好地上引到头部,使之濡养我们的清窍。这样一来,头晕、迷糊、视物不清、耳聋耳鸣等症状,就有缓解的基础了。 最后,我们用了两味药妙笔生花,这就是白芍和黄柏。白芍,是针对我们的视觉功能而设的。何出此言?原来,肝开窍于目。中气不足,气血生化失源,久而久之易肝血虚衰,形成眼花、眼涩、眼痛。而白芍可以养肝血、柔肝体,敛阴津,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黄柏呢?它是针对我们的听觉而设的。肾开窍于耳。脾胃中气不足,气血生成乏源,不能濡养先天之本,津液匮乏,故而日久影响肾精对双耳的濡养,形成耳鸣、耳聋。黄柏,恰好可以滋阴、益肾、固本、清热,帮助我们濡养耳窍。 由此可见,这张古方,是从补养中气、升阳举陷入手,濡养肝窍、肾窍,清风热,因此堪称“益气聪明汤”。 此方虽好,我们在应用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实际情况,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以免药不对症。切记切记。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