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通常是有情怀且冲动的,曹有跟两个合伙人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原郑州市新华印刷一厂的老院子,就被震撼了——仓库后废弃的花园,无人问津了很多年,意外生长成了一片世外桃源。百年的石榴树、长满半个院子的葡萄藤,还有木棉树,层层叠叠长成了一座城堡的样子。 “剧会”就这样先定了选址,才做的定位,定位为选址而定。有点任性,文艺青年做老板常常有这样的任性。这还不是最任性的——剧会室内室外一共有4000多平方,要有符合定位的装修、还要最大化程度地保留老厂房、老院子的原貌,仅装修部分就花了1000多万。 因为情怀与固执,很多文创餐厅背负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圆了梦想,就难以生存盈利;想要生存盈利就要牺牲一部分梦想,才能不死。 做一家能生存盈利的文创餐厅,曹有跟两个合伙人做了梦想与生存的平衡。 01 装修设计“不计成本”之后 他们给业态做了加法 ▼ 因为开咖啡馆的梦想和吃货的餐饮情怀,曹有和两个合伙人2014年开始跨界做餐饮。 那是位于郑州市CBD的一个大面积场地,3000多平方。一半面积做咖啡单体店,叫“剧漫吧”,“剧”既是咖啡馆影视剧的主题,又有“聚会”的谐音,另一半做融合菜,叫“榕意16号餐厅”。 两家店的装修设计共花了1000多万,每个细节都几近苛求、不计成本。开店头一年成了“样板间”,很多人拿着卷尺和相机来考察拍照。因为高成本投入,这两家店尽管生意火爆到没有淡旺季,非营运高峰期也能保持80%至90%的上座率,依然用了两年时间才收回成本。 “‘剧会’算是之前两家店的升级版”,曹有说,既然是升级,原本的优势只能做得更好。装修还是不计成本地花了1000多万,咖啡区域一个角落就花了10多万元。为了分摊成本,也为了丰满这个大店的业态,经营业态上选择了“音乐主题西餐厅+咖啡文创区+店中店+烧烤”的集合店模式。 音乐主题西餐厅是餐厅+酒吧的组合店。午晚餐时间,顾客有亲友聚会、家庭用餐。晚上9点半以后,西餐厅变身音乐酒吧,有乐队驻唱,营业到凌晨2点。 咖啡区域顾客定位更多元化,强调“消费的不是咖啡,享受的是时光”。这时装修时尽量保留老厂房原貌的环境优势显现出来——年轻人好奇城市的发展,中老年人来寻找过去的记忆。咖啡区域还是文创区,平时还不定期会有文创集市、插画课堂、烘焙制作、手工艺品课堂等活动。 咖啡区域还有三家“店中店”。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主做香薰的手工店。 户外花园的烧烤区夜晚开始运营,销售啤酒和各种新鲜烧烤。 02 其他成本做减法: 减房租、减SKU、减人工 ▼ 不计成本的装修投入,让“剧会”成了重成本的餐饮综合店。室内外4000平方的多业态,带来了每月近100万的运营成本。如何戴着镣铐起舞?势必要精简成本。 1、减房租。剧会面积虽大,房租成本却不算高。“因为这里‘三不靠’附近没有商圈、社区或写字楼,而且面积大不好租”,曹有说,“但是又属于城市区块的稀缺资源,闹中取静、交通便利”。而且还有三家店中店,可以进一步分摊成本。 2、减SKU。多业态经营,各自的SKU却不复杂。咖啡区域增加了茶、果汁、冰淇淋等品类,但每个新增品类只有3至6种产品,还将进一步精简优化。三家店中店也是极简经营,花店主营鲜花,手工店只做香薰类,书店每月只卖一本书。 3、减人工。餐厅和咖啡是两大主要区域,但咖啡区的人员配置仍可优化。咖啡区更注重顾客的个人空间,出品人工保留,计划进一步裁撤外场服务人员。 03 文艺青年有了商业思维 那就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 “剧会”5月份开业,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了,餐饮部分目前占营收的70%。曹有做了多年生意,深知每个行业的生存规则不同,尤其是有了两年餐饮经验以后,他更觉得,“能做好餐饮的人,其他生意都能做好”。 当文艺青年有了商业思维,那就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曹有分享了几点心得: 1、所谓生意经,关键在于了解顾客。曹有和合伙人原本做服装和客栈生意,客群都是当下有消费力、注重生活品质的主流客群。“客群喜欢什么样的消费体验?放在衣食住行里,其实是相通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这种消费体验,给顾客他们想要的”。 2、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剧会”的运营主要由曹有负责,“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曹有把集合店的不同业态划分各自负责人,每个业态聘请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负责,需要整体协调时再汇总讨论。 3、定位不只是针对顾客,也针对员工。榕意16号餐厅曾发生过一件事:厨师长带着后厨人员拒绝运营管理。几个月磨合沟通后,他们整体更换了后厨团队。曹有说,原厨师长的传统思维影响运营和管理,固化观念更会拖累餐厅发展。“老板的认知决定品牌的发展,而员工的认知决定品牌的发展速度。” |
|
来自: budaozheli > 《互联网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