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分享·书法】海派阵营:脱尽习气归于自然——白蕉

 采真堂 2017-09-19


【艺分享·书法】


是黔艺空间推出的系列专栏

旨在分享有营养

别有价值的书法资料

我们用心在做

定期分享

与诸位共赏

丁酉鸡年

七月廿二




编辑: 黔艺空间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张堰人,本姓何,名馥,又署复生、复翁等,后改白蕉,字献子,别号很多。



金山张堰旧属松江府,松江古称云间,故又自署云间白蕉、云间居士、云间下士等等。



张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有秦始皇望海、留侯隐居之美名,近有南社百年,齐聚贤才之盛誉。



生于斯长于斯的白蕉,勤勉一生,书法、绘画、诗文、篆刻,无所不工,是中国现当代书法大家之一。



白蕉先生是现当代'海派'帖学书法代表人物之一。建国前后,他与沈尹默、潘伯鹰诸位先生以书法著称,名盛海上,并称'书坛三杰'。



他自幼习书,宗法钟王,深得山阴之神髓,出入晋唐而自具面目,其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



白蕉书法用笔精到、气息醇正、疏逸婉约、萧散率真,世人每观其书,无不为其清新秀润的韵味所陶醉,为现当代二王书风的典范。



他的书法无论具体点画,还是整体布局,都显现出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白蕉的书法源自晋人的超脱俊逸,他对晋唐书法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在现当代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这给当时碑学一统天下的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超逸的高古之气。



故而沙孟海先生在题白蕉先生手书长卷时说: '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之者,寥寥数人。'



王蘧常也题赠诗云: '三十书名动海陬,钟王各欲擅千秋。如何百炼功成后,傲骨难为绕指柔。'两位前辈所述,都点到了妙处,而并非溢美之词。



白蕉先生写兰极负盛名,当年世人号之为'兰王',这不仅根源于其养兰、爱兰,更与其专注绘画的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



正如他在题兰中所说: '少时学写兰蕙,小大纸片狼藉满地,衣袖手面都污。'



'三更更尽无寐客,可怜清芬造象人。'其功夫之深、勤奋之至,于此可见一斑。



他笔下的墨兰犹如生动形象地摄取了自然界中的美丽镜头一般,运用流畅飞动的笔调、风神奕奕的墨韵,使兰成为来自于现实,又高过现实的最佳形象,令人百看不厌。



白蕉先生将兰形之于笔墨,力主师法自然,不落前人窠臼,通过疏密多变的构图,表现出兰清新秀丽、格外高雅的气韵,而兰的花叶所具有的质的感觉和风晴雨露的表现力也异常出色。



这是画家终生追求的艺术化境,更是我们所最为叹服敬佩之处。白蕉晚年所作,尤为精彩,可谓炉火纯青,神乎其技。



白蕉的兰花纯以书法为之,因其精熟于晋人行草,故所作兰花可以说是叶叶出草法,瓣瓣入楷意,风姿绰约,独立清风。



谢稚柳赞誉: '云间白蕉写兰,不独得笔墨之妙,为花传神,尤为前之作者未有。'



白蕉先生一生自认:诗一、书二、画三。其诗歌大都即景生情、缘事而发,从不作无病呻吟。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如'梦边未了绸缪意,要为苍生作细论'(《思贤堂芜园晚步二首》)。



'翻愁全性命,不胜乱离情'(《亡命草中》)、'逃亡有命始寒恶,归梦家乡不见春'(《悲上海》)、'揩眼相看此日新,阳乌潜曜始如春'(《新纪元卅八年五月廿五日上海解放凌晨观解放军行列一首》)等均为当时历史史实、生活场景的真切反。



此外,白蕉亦长于文,著有《济庐诗词》、《云间谈艺录》和《书法十讲》等,尤其是他精湛的题跋小品文,往往幽默诙谐而妙趣横生,读之令人舌有余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