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大学的新成果认定很有意义

 yangmill 2017-09-19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规定,在有影响的报纸刊物,甚至在这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动客户端(以下简称“两微一端”)发表的文章,如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同样可以认定为科研成果,在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时予以考虑。这个办法,在学术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载。有些转载文章的题目就是:“在环球时报发文微信阅读10+被认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不少人对这个办法持质疑反对意见,不认同浙江大学做法。当然,也有持肯定的,光明网发表文章说:好文章发在哪里都是极好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浙江大学所颁布的办法呢?作为一个长期在大学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我觉得应该持肯定态度!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大学除了支持鼓励科研学术成果外,也要鼓励思想和观点的涌现。在报纸和非学术刊物,乃至“两微一端”发表的文章,与一般的学术文章不同。当然没有学术文章那样动辄五六千字以上,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这样系统的研究内容。其篇幅很短,一般一两千字,主要是对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发表看法和观点,也可能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尽管其形成可能不需要像学术文章那样,要花很长时间的研究才能完成,但报刊媒体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人云亦云,没有比较充分论证的思想和观点,几乎是不可能被有影响的媒体接受发表的。有影响报刊媒体(包括新媒体,下同)上的文章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刊登的。这需要作者对一些问题长期研究观察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中思想和观点,经过媒体的传播,会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从这点看,有影响的报刊媒体文章被认定为科研成果是有道理的。另外,目前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重视科研学术成果,而对一些思想和观点缺乏支持,不利于学术发展。实际上学术研究往往是先有思想,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实验、调查、分析),予以证实(证伪),才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奖励思想和观点,不但有助于学术圈活跃思想,更有利于学术研究方向的形成。

其次,大学还应该鼓励教师关心公共事务。在有影响的报刊媒体发表的文章,其话题一定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在,大学老师从事的研究,由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往往非常狭窄。搞经济学的,不会研究社会学的问题。研究经济学,搞宏观经济的,不关心产业经济的问题。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只专注与自己所在的如交通、信息行业,其他行业的则与自己无关。并且在目前的学术考核体系下,大学老师的兴趣也越来越限于自己学科那点事!而要写有影响的报刊媒体文章,必须从更为宏观、从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与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学老师经常写有影响的报刊媒体文章,会使他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抬起头来,应该说对于作者了解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事务的发展不但非常有利,对于其科研也应该有隐性的益处。从更大一点说,大学老师关心公共事务,对社会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是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结合、尽到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途径。这应该鼓励!

最后,大学老师做好科学普及需要与媒体结合。一些大学老师在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很多是他们科研成果的浓缩。这些成果当然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杂志等途径,在学术圈传播,让学术同行了解其工作进展。但是,如果能将其中重要的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社会大众了解,其工作的意义,应该说不比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小。一篇学术文章,在学术界如果能够获得上百次以上的阅读和下载就不错了,国际上一篇学术文章的平均引用率只有十次左右。而一篇有影响的媒体文章,阅读量超过十万,是经常会有的,而且还会有很多网站和社交媒体的转载,影响力是学术期刊论文无法比的。因此,如果能够把学术研究的成果,通过媒体传播,那是非常好的科学普及工作,会吸引公众对学术问题的关注。另外,如果能够对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在媒体上写出释疑解惑的文章,不但可以消除不正确的一些看法,更会对公众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当然,还会激发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兴趣。201791日,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之一《科学》上,就有文章呼吁科学家要与社交媒体的大V合作,共同来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学知识一下可以传到大V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的粉丝。这样做无论对科学、对科学家、对社会,还是社交媒体的大V都有益处。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都在呼吁科学家与新媒体结合,中国大学鼓励大学老师写媒体文章,不是也很应该吗!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在大学得到认定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毕竟大学不是媒体,大学老师写媒体文章虽然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但也需要平衡。大学老师的责任首先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当然还有服务社会。这就需要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注意平衡,有影响的媒体文章可以认定为一类学术期刊文章或核心期刊文章,但一个老师也不可能就凭报刊媒体文章评职称,要把学术成果与思想成果有个合理的分配。教师关心公共事务,也要在做好本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前提下进行。教师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很有必要,但也要是在保证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够不断开展的情况下来做。否则,就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不过,我相信随着浙江大学这样的工作开展,在其他大学中越来越多被采用,其正面效果会越来越多得到认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