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经济学入门

 甲午童 2017-09-19

生态经济学入门

2009年翻译的一篇文章,叫做《索迪先生的经济学》(原载于《纽约时报》)。经济越是糟糕的时候,越知道什么才是真知灼见。

索迪先生的生态经济
April 12, 2009
By ERIC ZENCEY
Montpelier, Vt.

提起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坊间可谓众说纷纭。无论是新奇而难以捉摸的债务工具,还是贪得无厌的银行经理,甚或信贷机构对高风 险资产 的趋之若鹜,以及监管的缺位和银行流动性的枯竭,都难比一位被忽视了的、由化学半路出家的英国经济学者所提出的诊断来得更富洞见,且令人更加不安。他的工 作见证 了整个大萧条的酝酿与经过。

这便是出生于1877年的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一个蔑视传统的自我主义者。某传记作家曾将其描述为一个顽固而难以相处的人。因为在放射性衰变上的工作,索迪于1921年赢得了诺贝 尔化学奖。早在1909年他就预见了原子裂变的潜在能量。然而对该能量战时应用潜力的不安,加之他对化学本身在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杀伤中所扮演角色的厌 恶,促使他放弃化学转而研究起了政治经济学——一个受益于科学进步的世界。在其于1921至1934年间所撰写的4本书中,索迪为彻底重塑全球金融关系而 进行了一场唐吉坷德式的战斗。而他则被认为是个怪人而遭到了全面的排斥。

索迪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植根于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定律——的新视角。在此,一个经济体经常被比作一台机器,其逻辑结论在于:如同任何一台机器, 经济总 要从其外部摄取能量。然而接受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却是寥寥可数。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否定了恒动现象——即机器可以创造无源的能量或者可以对其进行永无止 境的循环利用。索迪对此类把经济看作有能力创造无穷财富的永动机的主流信念进行了批判。而这一批判终于在当下新兴的生态经济学中的得到了其学术继承人的回 应。

一位罗马尼亚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乔治斯库·洛根(Nicholas Georgescu-Roegen)则提出了一个更恰当的类比方法,即把经济比作一个活着的系统(该方法的界定始于洛根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工作)。 像所有生命一样,它从其周身环境中摄取有用的(或者低熵值的)物质与能量——对动物来说就是食物;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则是能源,矿物以及由动植物所提供了 原材料。亦同所有生命一样,一个经济体也会释放一个高熵值的遗留物——及消耗过的物质与能量:废热、废气、有毒的副产品、苹果核以及流失于生锈和磨损的铁 分子。低熵值的排放物包括任何形式的垃圾与污染,比如昨天的报纸、去年的运动鞋还有十年前报废的汽车。

利用能源,人们可以将摄入经济活动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而能源本身,一经使用便永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利用水平。熵定律所支配的是一种单向的由高效形 式向低 效形式转变的下行运动。一个动物无法永远依赖其自身的排泄物存活下去。你也不能将用过的燃料重新给汽车加油。因此,乔治斯库·洛根对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做了新的诠释,他说道:“生物学,而非机械力学,才是我们的圣城麦加”

追随索迪的思想,乔治斯库·洛根及其他一些生态经济学家论证认为,财富应该是真实且物质存在的。它是我们用钱买来的汽车、电脑、服装、家具甚至炸薯 条。货 币并非真正的财富,它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持有人对某经济的财富创造力的索取权。而债务,就其本身而言,不过是对该经济未来财富创造力的一个求偿凭证而 已。索迪曾说“这个时代的主要志趣就是将财富转变成债务”—— 用一个带有现实价值的东西去换取一个永久而不可变的玩艺儿,一个对尚待创造的财富的求取权。货币方便了这种交换;而一个只拥有货币的人——正如其所言—— “在他能以其获取某物之前其实一文不名”。

而问题则出现在当财富与债务未能维持适当关系的时候。一个经济所能创造的财富总量受限于它能从其环境中不断摄取低熵能量的总水平,以及该环境对经济所释放 的高熵值废物的持续吸收能力。而债务,诚如所想,并没有此类自然局限。它可以无限膨胀,混合的比例任由你我决定。

每当一个经济体令其债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其自身财富创造的速度,它就不得不对债务进行抵赖。通货膨胀可以胜任此事:通过蚕食购买力——即你攒下的每 一分钱 所代表的对未来财富的索取权——而逐渐减轻债务负担。而如果没有通货膨胀,一个携有过量未来财富求偿权的经济便会经历一些常见的赖债危机——股市崩盘,破 产清算,债券、贷款或者养老金支付的违约。一句话,纸面财富的消失。

就像击鼓传花一样——紧跟着某种冲击(比如说,汽油价格骤升至每加仑4美元),抽象债务的持有人会突然转而希望拥有货币或者真实财富。然而并非人人 都能做 到这一点。一个人的损失牵连到其他人,然后整个系统都被扯进危机之中。就其本质而言,近些年来困扰美国的经济危机没有一个不是赖债的危机。只要对收入索取 权的增长依旧快于收入本身,我们就不太可能避免此类危机的再度发生。

索迪估计不会对我们今天的窘境感到丝毫惊讶。问题远不止贪婪或者无知那么简单;问题也不在监管的失职,而在于这是我们这个经济自身融资机制上的缺 陷。只要 财富索求权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那些热衷于发明债务工具的创业家便会在市场资本主义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而这些债务早晚会被赖掉。总会有一 个伯纳·麦多夫或者一个什么次按包装商来为我们设计灾难的陷阱。要阻止他们,我们必须平衡经济中财富的索求权与创造力。那么,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索迪将其有别主流的看法精炼为5条政策药方,而每一条都是在迹象表明其理论行不通的时候提出来的。前4条建议分别是放弃金本位制度,允许国际汇率自 由浮 动,利用政府的预算盈余跟赤字作为抗周期波动的宏观政策工具,以及设立经济统计局(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以方便政策实施。所有这些都成了今天的常见举措。

索迪的第五项建议,唯一仍被排斥在主流思想之外的,是阻止银行凭空创造货币(及债务)。银行通过贷出其大部分存款赚取利息,而借款人很快又将这些贷款存入 活期(或者支票)帐户,接着银行继续将其贷出以创造更多的债务和活期存款,以此类推,几至无穷无尽。

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一位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阻止该循环的办法,即采取渐进的方式为活期存款制定一个100%的法定准备金比率。由此,戴利教授所称的“这个 位于实体经济顶端、缺乏足够平衡而面临坍塌威胁的巨型债务金字塔”便可得以收缩。

通过提供诸如保管、支票清算以及所有其他合法金融服务所赚取的费用,银行足以养活自己。他们依旧可以发放贷款,贷出这些“真实储户的真实货币”(戴 利教授 的说法)以赚取利息。而这些所谓的“真实储户”是那些放弃了当前消费的人,他们将钱提出活期帐户并存入诸如CDs、存折或者401k一类的定期帐户。反过 来,这些储蓄者对未来社会财富的要求权也会有所提高。

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借款人每一单位的支出增长都必须与一个相应的储蓄行为或者某储户在相同单位上的消费节制相对应。这将为社会的真实财富与对其要 求权之 间重建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然,问题不会由此得到彻底解决,除非同样禁止金融机构创造次按衍生品及其他信用杠杆工具)

倘若你觉得此类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听起来不切实际到令人绝望,那么不妨考虑一下上世纪20年代废除金本位制以及引入浮动汇率的想法同样如此。如果熵定律确 实可靠,而索迪对其与经济生活关联的研究亦符合事实,那就应该扩大一下我们考虑现实的逻辑范围了。

原文网址:https://haoconomics./%E5%8F%8D%E7%BB%8F%E6%B5%8E%E5%AD%A6%E5%85%A5%E9%97%A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