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北朝经典碑刻技法指要(3)

 青木森森 2017-09-22

  三、《中岳嵩高灵庙碑》

  (一)产生背景及与“二爨”比较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太室山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前221—前207),原为太室祠。中岳庙地处道教发源圣地,自然成为道家布道中心之一,也被历来统治者所重视。东汉以降,数百件历代金石铸器布满厅堂廊院,熠熠生辉。道教发展史上现存的第一品石碑——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便屹立于此。

  《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太安二年(456)立,据史料记载为寇谦之书。寇谦之为著名的道学家,曾经因向魏太武帝献道经而备受宠幸。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此碑不仅对了解中岳庙的历史变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南朝书风承袭了“二王”一脉,妍美流便。而北朝则大不相同。由于北方的文化、书体演进规律等共同作用于北朝书法,北朝书法形成了字体多含隶意、风格雄肆质朴、形质主于碑刻的独特面目。《中岳嵩高灵庙碑》便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书作代表之一。

  《中岳嵩高灵庙碑》直接把隶法融入楷书中,书体从隶书向楷书过渡,两种书体相间杂,许多地方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风格,具有拙朴天趣的特点。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横和竖的起笔和收笔一般都取方形,中间一段几乎没有起伏变化,行笔沉着厚重;笔画转折的地方大多采用隶书的折法,笔画方棱,不像唐楷一样有个斜角。其字的结构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看似倾斜实则不失平衡,看似笨拙实则很巧妙,颇见自然之趣。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在章法上,该碑欹正、疏密穿插,自由烂漫,不像规整严谨的唐楷那样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而是具有“稚拙”的艺术美。清包世臣曾对古帖章法有一番形象生动的描述。他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他还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

  东汉末年,爨氏入滇,打败其他霸主,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政权,统治南中四百余年。与南朝多有联系的爨氏政权,后被李唐朝廷扶植起来的南诏所灭,遗留下两块价值连城、贵为国宝的石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不过后人仰慕爨碑的原因,仅仅是基于其独特而卓绝的书法造诣,而不是为了怀念曾经辉煌的爨氏王国。

《爨宝子碑》局部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东晋义熙元年(405)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南杨旗田。碑额书“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14字,碑末刻有“大亨四年”。由于碑体较小,故称“小爨”。其碑文的书体别致且有趣,笔画结体在隶、楷之间,还有篆书遗姿,极具刚健雄强的时代艺术特征。《爨龙颜碑》全名《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比《爨宝子碑》晚53年。由于其碑体较大,故称“大爨”,1826年被云贵总督阮元在云南省陆良县贞元堡发现,并筑亭保护。

  “大爨”与“小爨”合称“二爨”。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是魏晋时期书法的典范,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经典之作,颇受历代书法家称赞。“二爨”与《中岳嵩高灵庙碑》书风可谓一脉相承。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