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绍酒情有独钟,到底为何如此爱不释手? 绍酒之“精”------糯米 古籍《本草纲目》有记载:暖脾胃,止虚汗泄痢,缩小便,收自汗。 绍酒非常重视对糯米品种和质量的选择,一般选择上等优质糯米,要求精白度高,颗粒饱满,黏性好,含杂质少,气味良好,并尽量选择当年产出的糯米。选用这样的糯米酿出来的酒出酒率高,发酵后,酒中的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残留较多,使酒的品质醇厚甘润,酒的香气十足,杂味少,有利于长期储藏。 绍酒之“气”------麦曲 古籍《本草纲目》有记载:消谷止痢,平胃气,消食痔,治小儿食痫。调中下气,开胃,疗脏腑中风寒。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 以小麦制成的麦曲是绍兴黄酒的又一重要配料,用量占16%以上。小麦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多种营养成分。麦曲对成品酒质影响极大,也是形成酒体独特香味和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绍酒之“神”------鉴湖水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鉴湖水不但是酿造绍兴酒的重要配料,同时也是绍酒的主要成分。鉴湖水具有清澈透明,溶氧量高,水色低,透明度高,耗氧量少,非常适合酿造绍兴黄酒。清朝的梁章钜早就在他的《浪迹续谈》中说到过这个问题:“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酿制,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
其酿制的简单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先在农历的七月份制作酒药,九月份制作麦曲待用;然后从农历十月份开始制作淋饭,也就是俗称的'酒娘”,最后采用摊饭法工艺酿制绍兴黄酒。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酿酒工艺图: 1:淋饭酒母制作工艺 绍兴元红酒--又称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黄酒的代表品种和大宗产品。此酒发酵完全,含残糖少,色泽橙黄清亮,有独特芳香,味爽微苦,含酒精16~19%,含糖15克/升以下,总酸0.45克/100毫升以下,受到嗜酒者的普遍喜爱。是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 加饭(花雕)酒--绍兴黄酒中之最佳品种。加饭,顾名思义是与酒相比,在原料配比中,加水量减少,而饭量增加。由于醪液浓度大,成品酒度高,所以酒质特醇,俗称'肉子厚'。此酒酒液像琥珀那样深黄带红,透明晶莹,郁香异常,味醇甘鲜,含酒精17.5~19.5%,含糖15.1~40.0克/升,总酸0.45克/100毫升以下。是半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 善酿酒--以存储1~3年的元红酒代水酿成的双套酒。深黄色。其香芳郁,质地特浓,口味甜美,含酒精13.5~16.5%,含糖40.1~100克/升,总酸0.5~0.55克/100毫升。为绍兴黄酒之高档品种。此酒在清代由沈永和酿坛创始。该坊在酿酒的同时酿制酱油,酿酒师傅从酱油酿制中得到启发,即以酱油代水做母子酱油的原理来酿制绍兴黄酒,以提高品质,得以成功。所以,善酿酒是品质优良的母子酒。也是半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 香雪酒--以陈年糟烧代水用淋饭法酿制而成,也是一种双套酒。酒液淡黄清亮,芳香幽雅,味醇浓甜。含酒精17.5~19.5克/100毫升,含糖100.1克/升以上,总酸0.4克/100毫升以下。陈学本《绍兴加工技术史》记述:1912年,东浦乡周云集酿坊的吴阿惠师傅和其他酿师们,用糯米饭、酒药和糟烧,试酿了一缸绍兴黄酒,得酒12大坛。试酿成功后,工人师傅认为这种酒由于加用了糟烧,味特浓,又因酿制时不加促使酒色变深的麦曲,只用白色的酒药,所以酒糟色如白雪,故称香雪酒。它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米酒即是黄酒,它具有通血脉,肠胃,润皮肤、养牌气、扶肝,除风下气等治疗作用。 由此可知,历来人们用黄酒作酒基制成养生和医用治病的酒,而且说明黄酒与中药药剂有一种天然的糅合因子或亲和性。 凉喝黄酒,消食化积,有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疗效。 温饮黄酒,能驱寒祛湿,对腰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益。饮用温热的绍兴黄酒还可以开胃,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有机酸,维生素等物质,都有开胃功能,能有效促进人体腺体液分泌,进而增进食欲。 与鸡蛋的同煮。将黄酒烧开,然后打进鸡蛋1个成蛋花,再加红糖用小火熬片刻。经常饮用有补中益气、强健筋骨的功效,可防治神衰弱、神思恍惚、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肌骨萎脆等症。 与桂圆、荔枝的、红枣的、人参的同煮 其功效为助相壮力、滋补气血,对体质虚衰、元气降损、贫血、遗精下溺、腹泻、妇女月经不调有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