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14 石婚】 相爱45载 最浪漫的事,是和你慢慢变老

 海口麦生 2017-09-24
整理:文耀
【1314 石婚】

  

  相爱45载

  最浪漫的事,是和你慢慢变老

  爱情记录 / 记者 吴丹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或许,就是对孔庆锦夫妻最好的写照。

  见到孔庆锦,是周末,在一套教师公寓里。他忙忙碌碌地整理着自己写过的文章,而妻子陈倩英则在旁边带着小孙子,两人时不时聊两句,平淡而温馨。

  “我们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对她,我心里满了感激,感谢这么多年,她始终如一的信任我,无论我做什么,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采访过程中,孔庆锦反复强调说。

  1960年

  冲破层层阻隔,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当初交往的时候,因为我家穷,离她家又远,她的母亲,并不同意她嫁给我。”踏进孔庆锦的家门,他开始娓娓讲述他与妻子陈倩英认识的故事。


  孔庆锦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在那个经济条件不甚优越的年代,在他父亲看来,只有读书,孩子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他的父亲倾尽所以,变卖了所有屋子,领着家人住在一间狭窄昏暗的泥砖屋里,供养所有孩子读书。在父亲的支持下,孔庆锦终于在卫校读完书,毕了业。

  当时,赶上了文革末班车的知青下乡,他被调回家乡大沥镇颜峰村干农活。而陈倩英,也是当时的知青。他们都被分在宣传组里。“开朗活跃”是孔庆锦对陈倩英的第一印象,随着接触的时间增长,两人终于相恋,走到了一起。“我们那个时候,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甚至连情书都没有写。”陈倩英略带腼腆地说道。

  不过,因为孔庆锦家徒四壁,陈倩英家在大镇,两家距离比较远,刚开始,陈倩英的父母并不同意两人的交往。但是,为了在一起,孔庆锦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打动了她的父亲,最终说服了她的家人。1969年,两人冲破阻隔,携手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1970年

  两地分居,一个月只能见一次面

  婚后,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农家的生活虽然依旧清苦,却也过得甜蜜快乐。不久之后,知青回放,孔庆锦被抽中,调到了太平学校当时的初中部当语文老师,带着两个初三毕业班。而陈倩英,则继续留在颜峰耕田种地。

  当时,由于带着两个毕业班,身为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的孔庆锦,每天忙得脱不开身,学校老师不足,他又是卫校毕业的,所以还要兼当学校的校医,工作量非常大,很多时候,周末也没空闲时间。加上当时交通不方便,太平村离颜峰又比较远,孔庆锦总是很久才回家一次。家里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陈倩英身上。“我不在,她要负责所有农活,家务活,还要照料两个小孩,照顾我已经上了年纪的父亲。”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孔庆锦依然一脸内疚。

  那个时候,陈倩英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工作。而因为家里没有男人,她只能自己学着扒犁耕田,这些原本应该男人承担的粗重活。“其实也没什么,当时很多农村家庭都是这样,我也觉得没什么。”陈倩英笑着,无所谓地说道。

  由于双方工作忙,有时候,小夫妻俩要一个月才能见上一面。等得久了,陈倩英就会带上孩子到太平学校看孔庆锦。“但是,因为农活不能落下,所以,每次我都是在忙完农活后,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摸黑到太平学校,然后第二天又赶大早回到颜峰。”尽管如此,陈倩英却从未埋怨过孔庆锦。

  唯一的“福利”:

  一起旅游

  “那段时间,最感动我的,是即使我不在她身边,她依然无怨无悔地工作,照顾我的老父亲,对我没有任何猜忌,总是默默支持着我。”采访中,孔庆锦悄悄地告诉记者。而这种相隔两地,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85年。当时,孔庆锦被调到大镇中学,当时,学校允许老师带家属在身边,于是,孔庆锦就把陈倩英接到大镇一起生活。陈倩英也在当时的一家印刷厂里找了一份工作,终于结束了两地奔波的生活。

  在大镇中学,孔庆锦仍然带着毕业班,也仍然教着语文。而大镇中学的福利,就是每个学期都可以带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一次短途旅行。而每一次出去旅游,孔庆锦都会带上陈倩英,“我那时工资仍然比较低,没办法给她什么,只能利用职务之便,以一个小私心,带着她出去旅游,就当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孔庆锦不好意思地说着。

  谈话间,陈倩英乐呵呵地翻开了好几本厚厚的相册,把在旅游过程中拍下的照片,一一指给记者看,“这是第一次旅游,在中山故居拍摄的。这是我们在从化拍的……”每一张照片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景下拍摄下来的,她都能够清晰讲述,仿佛就在昨日。而照片中的两人,总是情切地依偎在一起,脸上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唯一的礼物:

  倾尽工资买下的金项链

  说起这么多年的婚姻,最让孔庆锦感到遗憾的,是结婚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能草草地结了婚,除了登记结婚证的时候拍下的一张合影,孔庆锦没能送给陈倩英什么东西。

  90年代,当时,孔庆锦的工资一个月已经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除了家用,他省吃俭用,把所有钱都积累起来,终于花了一千多元,托人在香港买了一条金项链,送给了陈倩英。“这是我第一次送她这么贵重的礼物,也算是弥补了结婚时未能完成的遗憾。”孔庆锦告诉记者。

  “还敢说,这项链还害我被坏人盯上了!”陈倩英假装不高兴,反驳道。原来,拿到这条珍贵的项链,陈文倩平时都舍不得带,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戴在身上。有一次,过节时,她带着这条项链到街上买东西,遇到了骗子,还好她比较谨慎,项链才没被骗走。不过,也从此之后,陈倩英再也没有带这条项链,“我害怕再遇到坏人,如果被拿走,那就不好了。”她心有余悸地说道。

  爱情“秘籍”>>

  你我约定:绝不猜疑

  尽管如今已经退休,但孔庆锦总是一刻不消停。闲暇时帮社区的孩子补习语文写作,开写作讲座,进行写作练习等。“我还是很忙,她却从未埋怨,总是默默支持我。正因为这样,我才能一直快乐地工作下去。”孔庆锦感慨道。

  谈及“爱情秘籍”,孔庆锦夫妻对视了一眼,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互相信任,互不猜测,互相理解。“我一直都很感谢她,特别是在我们分隔两地的时候,她把我父亲照顾得很好,也才不怀疑我在外面是否出轨。面对这份信任,我除了感激,还能回报什么?”

  夫妻档案>>

  孔庆锦


  1944年生,大沥大镇中学退休老师,《大沥文艺》编委、沥城笔会常务理事、南海作家协会会员。

  陈倩英


  1948年生,大沥印刷厂退休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