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压舱石

 追梦一往无前 2017-09-25


 

小船出海,需要压舱石,

否则,

遇到风浪,容易葬身海底。

人生就像一只小船,

要使人生的小船不侧翻,

也需要压舱石作为正航的稳定器。

不管风浪来自何方,

船的重力会使船儿不会偏离,

北斗导航,沿着既定航线,

朝准原定目标—驶去。

人生的压舱石是什么?

是人文素养,是人文书籍。

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

他们都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为什么会因小事把他人杀死?

是因为他们:

不善于换位思考,

不体惜人的尊严,

不理解人的价值;

贫缺的是人文精神,

糊涂的是人生意义。

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

美国人45本、中国人5本……

这是多大的阅读差距。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总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进步的书可以: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陶冶性格情操,明白人生意义;

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

有效缩短其中的距离。

文学、史学、哲学;

宗教、艺术、伦理……

从中可以学到看历史、看问题的方法,

从而转变成改造世界的动力。

如果了解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人物和现象,

就可以悟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

问:人生还有什么坎过不去?

文人素养的高低影响文明的程度。

有了较高的文人素养,

人往往会善于约束、管控自己。

相反,往往会随大流,以我为中心,习惯使用暴力。

大学大学,是大家学,是学之大。

“大学之道”应该是博雅、通识,

应该有人文素养的根基。

但有的大学是变成了人才的“加工厂”或“手工作坊”,

变成“知识超市”;

瞄准地方和市场,

引进、开发、研制“商品知识”;

社会可以从中自由选购、采集。

大量的职业元素与和过浓的实用精神,

被注入人才培养方案里。

渐渐地,原本传承已久、生生不息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等,

却在不经意中一天天被冲淡、稀释。

大学开办之初依赖于“需求约束”,

以获得社会支持,作为生存的前提。

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似乎无可非议。

但从长远的发展看,

大学必须遵从“价值约束”的标准,

遵循大学内在的逻辑。

大学办学不应该成为社会需求的风向标,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更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信息社会里,

网络阅读成为时尚与新奇。

但网络的信息:

庞大、繁杂,虚虚实实。

如果没有冷静的头脑,

没有认真的搜索、对比、分析,

就得不到正确的人文知识。

今天,普遍的学生知识面虽宽,但宽而不精,

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什么也不知道,

因为没办法集中精力

在一段时间里面弄清楚一个问题。

在网络时代里,

人人都是“知道分子”,但不是知识分子。

久而久之,

年轻一代是否理解书籍?

能否从书籍的阅读中享受人文的美感?

收获人文的价值?不得而知。

人文素养,人文书籍,

这是人生的压舱石。

如果从多文、史、哲以及宗教、艺术、伦理方面看问题,

就会发现:

历史的悠久、世界的宽大;

哲学的精妙,人生的美丽……

回过头来看看现实:

因一点磕绊、得失而吵闹……

太功利了,太短视了,不值得一提。

有了人文素养的压舱石,

人生之船还怕受到大风大浪的冲击?

还怕被大风大浪卷入海底?

 

作者:追梦1979

20149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