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描,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A芝兰之室 2017-09-25


“从一个初学者到现在的为人师,不知画了多少张素描,更不知磨掉了多少支铅笔。 不为任何展事而作,从而也就摆脱了许多世俗的欲念,自得其乐,有的画完就给模特或随意扔在了某个角落,从未想过要拿出来面世,这么多年的反反复复,为的只是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坚守‥…杨金成



杨金成,男,苗族,湖南花垣人。1995年6月毕业于湖南怀化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2012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获艺术硕士学位;2012年9月至今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教学示范


素描:



速写:

素  描,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从一个初学者到现在的为人师,不知画了多少张素描,更不知磨掉了多少支铅笔。 不为任何展事而作,从而也就摆脱了许多世俗的欲念,自得其乐,有的画完就给模特或随意扔在了某个角落,从未想过要拿出来面世,这么多年的反反复复,为的只是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坚守‥…

绘画是造型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表达情感、行为以及反映其生活境界的最得力的艺术语言之一。原始的洞窟壁画记载了人类最初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文明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而延续到今天,我想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它既可作为基础课来训练,又可视为一种绘画形式来加以研究,是最简便、直朴的情感表达方式。

素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而在中国它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当国门敞开,各种艺术思潮蜂拥而至,素描风格与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即“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 、“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依然是当下素描的法则和主流。铅笔、碳笔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传统的素描很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罢了,非常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美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绘画材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恰好为我们丰富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当传统的素描工具不能满足视觉需求的时候,我们理应借用其它新型材质和工具来弥补它的缺陷。

我们应该把素描当做是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来引导学生。既要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品尝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为了更好、更准确地传达,可以不择手段。如同把画面的每根线条等都视为个人的独特语汇,让工具、材料自由地言说。对各种材料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如铅笔的细腻、柔和,炭笔的明块、强烈,木炭的肌理和线条的丰富变化,特别是其它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有机切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质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去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手段,屏气凝神,洞察到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注重画面结构和感染力,把绘画性和艺术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使素描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教师不是百科全书,学生有任何别于老师的风格或形式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重新定义素描概念应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任何风格及模式都不能视为一成不变的样板,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希望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将传统的课堂素描赋予新的活力与观念,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承蒙李昀蹊先生的推荐出这一集子,我想这是对自己素描作品的一个归纳和总结,也是恳请各位师友们赐予宝贵意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最后,向教诲过我的先生和给予我帮助的朋友道一声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