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羽毛球专项练习方法!

 timtxu 2017-09-25





 

随着微信好友队伍的无限扩展,你手机上的朋友圈的内容也在毫无节制地延展开去。若是天天认真刷朋友圈,大把时间就要不知所踪,可你的手指总像着了魔似的,一空下来就溜进微信朋友圈里划拉来划拉去,籍此瞧瞧热闹、了解些新鲜事、顺便打量一下眼别人的生活,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生活在网络时代,你总是感叹节奏太快、变化太多,朋友圈里总有数不清的热闹和新鲜,让人应接不暇。可不知道是因为你好奇心太多,还是害怕落伍的危机感太强;也不知是你刷屏太勤奋,还是思想太懒惰,你每天只是不辞辛苦、誓不罢休地刷刷刷。但刷屏的感觉,又不免让人情绪五味杂陈,朋友圈不像普通媒体,你所围观的都是与你有着交集的朋友。



所以每天每天,朋友圈里晒出的成功、幸福、得意、欢乐,总会不经意间给你许多触动。欣赏、羡慕、鄙视、妒忌…各种情绪堆积在一起,不知道该把这些看作是激励还是挑战,你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别人的生活与自己做一番对比。不料应了那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朋友圈不但“杀死”了你的时间,朋友圈里那某某某哪天晒出来的一顿丰富的大餐、展示的一次充满乐趣的出游,就连那些明显美图过的靓照,都对你的情绪构成了无形的干扰,或成了近期要努力的下一个目标。

 

是压力还是动力?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追求幸福不仅正当,是人的生活动力,甚至还能拉动内需、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朋友圈的作用相当积极。而且,每个习惯于围观他人朋友圈的人,也会绞尽脑汁把自己的朋友圈打扮得花枝招展、夺人眼球,美食、自拍、运动、旅行、晒娃、晒恩爱,他们在晒着各种幸福、得意、漂亮的瞬间之中,除了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同样为了完成与他人朋友圈之间的互动。晒得那一方很幸福,刷的这一边很敬业。看上去朋友圈对两边的作用都十分积极,特别对那些集晒和刷于一身的敬业的微友,朋友圈对他们来说貌似是个好东西。

 

于是我们变得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心不在焉,无论吃饭、逛街、出游时,我们永远在忙碌着拍片发朋友圈,选取各个角度,摆出各种姿势,以至于把自己训练成了取景摄影专家。更有甚者,出国旅行的首要目的都成了拍靓照发朋友圈。这也不奇怪,在“遥远”的前网络时代,旅行的目的也是拍照,但是想让朋友看到这些照片,并表现出无比羡慕来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的效果,不知道要费多少周折。现在不过是效率提高了而已,分享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完成,朋友们的点赞也会立刻被收到,以前的千难万险的漫长过程,现在通过朋友圈瞬间完成。


当然中国人旅行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还有购物血拼。可问题在于,有了微信、有了满满的钱袋,人们反而对旅行本身的目的——去另一个国度领略另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文明、历史人文、美景美食——丧失了兴趣。我们对精神上的收获和愉悦置若罔闻,而只是忙于用手机单反自拍、合影、拍摄标志性景点,所关心的只是照片取景的角度、色彩、构图。然后急不可待地找到一个有Wi-Fi的地方,争分夺秒地发到朋友圈以求点赞。照片和购物的有型的物质成果成为旅行本身的目的,而完全取代了欣赏美景和感悟历史人文的精神诉求,朋友圈为加速社会的物质化和庸俗化,提供了高效和实用的技术和工具。

 

国人特别喜欢竞争,竞争从摇篮开始,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无处不在的竞争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竞争如此忙碌而密集,以至于我们都来不及想想竞争背后有什么样的价值。幼儿园小朋友拼命竞争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小红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中小学生努力竞争考试制度之下的分数胜出,分数成为唯一价值判断标准;等到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竞争却很大程度沦落为拼爹,悲愤之余,年轻人只能陷入迷茫与无所适从。


越是死要面子、实用主义,国人的神经就越是不放松,无论做什么都期待着直接而快速的回报,永远都在追求着别人眼里的幸福。只要随便撇一眼朋友圈迫不及待的各种“晒”,就能发现虚无的浮华和热闹无可救药地四处蔓延。廉价的吃喝玩乐随处可见,精神无所遁形、情感无处安放。在物质占有、疯狂消费或所谓成功的竞争和比拼中,难以找到人们一不小心迷失了的自我。

 

我们被体制的强势和傲慢所绑架时,也注定被朋友圈所绑架。中几千年来中国的小农社会演化出一种熟人社会的形态,而微信比起微博,正好顺应了中国人好面子、爱显摆、喜欢扎堆混熟人社会的需求。在朋友圈里晒幸福,特别是“比别人幸福”,成为了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腾讯真是伟大,它的营销策略玩的是心理学和民族性的游戏,弄得好多人对微信又爱又恨,又想割舍又离不开,被微信所绑架——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聚集了全球华人圈用户的微朋友圈也变得越来越热闹。网络竞争的本质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永无止境地占用现代人类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你被微信所绑架的时候,腾讯公司大获全胜。而你,输了时间、输了金钱、输了自己的好心情(因为永远有比你幸福的人)。但是你就是不跳出来,如果你不能把微信单纯当一个联络和学习的工具而深陷其中,那么你就是一个loser。

 

说到竞争,顺便说件事,前不久我听一个英语老师无奈地告诉我,她学生的妈妈认为她是一个很好的英语老师,但正因为如此,学生妈妈才绝对不会向同年级的孩子推荐她,除非是其它年级的小孩(不会跟自己的孩子形成竞争时)才会推荐。——想想好可怕。

 

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的不成功上,与其说这是一种竞争意识,不如说这是一种典型的阴暗心态、小农意识,因为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本身便是一种合作和双赢的模式。小农意识简单说是一种零和博弈,土地数量、社会财富的总量是固定的,所以竞争必然是我多你少,你死我活。而在商品经济环境下,社会财富是不断被创造的,财富总量是一个增量,而且还在不断爆炸式增长。


商品社会,商家的盈利只有建立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身份到契约过度,当法律成为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当国家成为保障私有财产、基本权利的手段,人们便不再相互恐惧、防范、鄙视、加害,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健康、友善、互助、协作的关系。

 

像那位家长那样的“竞争”,或那么在意在朋友圈里的各种“竞争”,在意他人的眼光,只说明他们缺乏自信心、安全感,他们是没有内心自由的。美国犹太女作家安兰德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怎样对待自己;而不是别人认为他怎么样,或他为别人做了什么。他自己创造的价值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和尺标,而不是他人的看法和他人的需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微信、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太多信息,信息在这个时代变得供过于求、泛滥成灾。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的确在我们不幸的隔壁邻国那里得到了验证,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却上演了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自私,丧失了自由和思考能力,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1984》中,人们受制于匮乏带来的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并不排斥朋友圈,我个人以为,分享朋友圈的最好的方式是爱和交流,而不仅仅为了臭美和显摆;我们有时是想表达内心的愉悦,有时只为记录一段美好时光,朋友圈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开心、更健康,而不是更焦虑、更忙于应付。微信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和工具而已,技术无所谓是非对错,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微信是为人服务的,智慧的人,用微信获得信息、实现交流、愉悦身心,而不会被微信所绑架。我只是期盼更多人在发朋友圈、刷朋友圈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放松和喜悦,而不是失落和焦虑。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