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省金昌市水文

 mrb8 2017-09-26

冰 川

一、概况
  金昌地处内陆干旱区,工农业和城市用水主要依赖祁连山区降水和东大河源头高山冰雪融水供给。
  东大河源头冰川,处于祁连山冷龙岭山区,共有冰川62条,总面积34.43平方公里,总储量1.1829立方公里,分布在海拔高程4040-5154米之间。
  二、分布规律
  市境冰川分布规律从冰川分布高程、冰川发育状况、冰川规模、冰川类型、冰川退缩速率和冰川对河川径流的补给等6个方面即可看出。
  1.冰川分布高程,由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逐渐升高,冷龙岭冰川最高海拔为5154米,最低4040米,平均值4286米。
  2.冰川发育状况随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变。降水越多,其冰川越发育,冷龙岭山脉冰川发育系数为2.66。
  3.冰川发育规模随山势增高而由东、北向西、南增大。
  4.冰川类型受地形影响从东、北向西、南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市境冰川类型6种共62条,即悬冰川30条,冰斗一悬冰川11条,冰斗冰川13条,冰斗一山谷冰川4条,山谷冰川3条,峡谷冰川1条。
  5.冰川退缩随着冰川发育条件不同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
  6.冰川对河流的补给从东、北向西、南增加。这一变化规律,弥补了降水分布的东、南潮湿和西、北干旱的不均衡现象。大量冰体储积于西、南部山区,从而调节了径流的年际变化,其经济价值显然超出了冰雪资源只作为水源的意义。
  三、冰川对河流的影响
  东大河源头海拔高,冰川发育,河水来源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在丰水年因低温多雨,冰川消融少,枯水年降雨量少,干旱高温,促进冰川较快消融,补给河流水量大,这一特点显示了固体水库一一冰川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根据对东大河现有冰川补给的河流资料分析,冰川融水平均补给比重为:干早年25.2,平水年为20,湿润年仅有l5.28。

地表水

全市地表水资源5.003亿立方米。其来源主要是祁连山区的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化。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和金川河,均属石羊河水系,为常年性内陆河。此外,还有清河(乌牛坝)和18条小沟小河,其中常年流水的只有6条,流量小,流程短。
  东大河 因流经市境东南而得名。系境内第一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主要支流有两条:一是由老虎沟、干树湾沟、金洞沟、铁矿沟、倒腰沟、黑鹰沟、煤洞沟等汇流而成,名为直河,流程35公里;二是由号塔寺沟、夹皮沟、大、小东沟、敖包沟、一棵树沟、大、小柏树沟、法拉沟、石峰崖沟等汇流而成,名为斜河,流程40公里。直、斜两河在皇城滩铧尖交汇后始称东大河。东大河流经皇城滩向东北进入26公里的峡谷,经头坝口出祁连山。全长约111公里,集水面积1614平方公里。上游骆驼脖子建有水库,头坝口建有渠首工程。洪雨季节和水量充沛时经二坝引洪渠将水输入金川峡水库,供市区及河西堡镇工农业和人、畜用水。主河道过东寨、南坝至六坝乡的南庄子附近分为三岔,即南二岔、北一岔。年平均流量10.1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21亿立方米,落差417米。河源区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是河流水量的重要补给区。
  河流洪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前山区暴雨形成陡落型洪水,后山区冰雪融化为缓涨缓落型洪水,全流域降水形成的为陡涨缓落型洪水。河源各支流正常来水,直河流量大于斜河,汛期发洪,斜河洪水大于直河。
  河道平均坡降为1/72,最大为1/50,最小为1/100。年平均含沙量为0.6公斤/立方米,年均输沙率为57.7公斤/秒,年均输沙量18.2万吨,最大含沙量116公斤/立方米。
  西大河 因流经市境西部而得名,属境内第二条大河。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主要支流有小乌龙沟、大乌龙沟、鸾鸟沟、平羌沟等河,出山口后,汇入西大河水库,全长61公里,水库以上集水面积8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大河坝年均降水360毫米,洪水形成与东大河相似,河道坡降平均为1/60,最大1/23,最小1/95。流域植被较好,年均含沙量0.26公斤/立方米,年均输沙率1.32公斤/秒,年输沙总量为4.16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为51.30吨/平方公里。
  西大河水资源占境内陆表水总量的33,非灌溉期,河水泄入老河滩,直接补给金川峡水库,部分渗入地下。
  上游的两半个峡口建有水库,石梯子建有渠首枢纽工程。洪水季节和水量充沛时,经西金干渠将水输入金川峡水库。供市区及河西堡镇工农业和人、畜用水。
  金川河 因流经永昌县城北的金山 (今名武当山)和金山寺而得名。系泉水河流,源出永昌县焦家庄乡的南乱泉、北乱泉、西乱泉等泉源,向东北汇集成官沟、干河等河,经水磨川,又有南坝、中坝、大坝、小坝及北山坝等水和北海子诸泉水汇入形成金川河。主河道长40余公里,沿主河道中、下游有金川峡、河西坝、上、下河东坝、青山坝、宁远坝及西干渠、北干渠、南干渠等。金川峡谷中段的关爷庙口建有金川峡水库,在峡谷下口迎山坡建有分水枢纽工程。年均入库流量3.87立方米/秒,水库平均每年累计调蓄水量1.219亿立方米。市区及河西堡镇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主要依赖于它。
  流域植被较差,集水面积2053平方公里,多分布在前山区,局部地区暴雨、山洪频繁,形成大量的泥石流,年均含沙量为0.62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为67.5公斤/立方米,年均输沙率为2.28公斤/秒,年输沙量7.19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9吨/平方公里。
  乌牛坝河 位于市境东部东大河下游,亦称清河,相传在最初掏泉开渠时挖出一大石,色乌黑,形似牛,故名。系泉水河流,源于水源乡的杜家寨、中暖泉,它是乌牛坝、清河坝、小沙坝、梅杞坝、大沟坝、新沟坝、中沟子、马家沟、大上沟、方家沟、宋家沟、新沟、小沟子、桥子沟、沙城子沟、蔡家沟、郑家堡沟等17条泉流的总称。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045万立方米。清光绪年间,农民群众为拦截洪水,曾在北沙河筑土坝两条,一为斜坝,一为横坝,至今两坝犹存。清河坝,原有泉眼2200处,多年平均流量0.5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830万立方米。
  目前大部分泉水已干涸,河水平均流量仅0.24立方米/秒。
  小河小沟 境内较大的小河小沟有马营沟、深沟、大柳沟、水沟、河沟、照面山沟、马莲沟、夹道沟、青白沙沟、尖山沟、寺儿沟、大干沟、烟洞沟、洞子沟、塌码子沟、窟窿山沙沟、平口峡沙沟、两分沙沟18条。集水面积9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09立方米/秒。前6条小河沟常年流水。后12条为间歇性小河沟,如遇暴雨洪水,往往造成水害。无雨季节,干涸断流,能利用的水流量只有960余万立方米。

地下水

市境内陆下水,大致分为山区基岩裂隙水和平原地下潜水两个类型。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山区沟谷潜流、山前河流渠道及降雨渗入。地下水分布区域较广,南部草原、西部草原、北部草原分布数量较多,而水量很小。地下水的重点采区在朱王堡镇和水源、双湾2个乡及宁远堡乡的油子洼、夹沟、下四分、新华、半滩地一带。
  全市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2.77亿立方米/年,可采量为1.37亿立方米/年。
  双湾乡自古依靠挖井采水从事农业生产。地下水位仅2一3米。1970年以后,采水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宁远堡乡油子洼、下四分一带的地下水位下降15米左右。水源乡和朱王堡镇的地下水位虽下降较缓,但已超过5米。

水 质

境内陆表水与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天然纯净。据现有资料分析,境内水质呈碱性反应,水化学类型为HC03-S04一Ca-MC,HC03-S04一Ca-Mg-Na,HC03-S04-Ca-Na。
  靠近祁连山及大黄山(海拔2100米以上)高山地带的地表水,因气温低,植被茂盛,坡陡流急,淋溶弱,呈微碱性,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除马营沟个别样点 出现氟含量较高外,其余性能良好。
  走廊绿洲(海拔1600-2100米)地带的地表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为1.5-23.5毫克/为(德国度),酸碱度(PH值)7.4-8.1,氟化物一般为12.1一74.4毫克/升,硫酸盐一般为19.2-84.5毫克/升,硝酸盐氨一般为1.2-9.84毫米克/升,均未超过国定标准。红庙墩、北海子低洼地带溢出地表的泉水,酸碱度(PH)7.0-7.9,总硬度4.15-14.16(德国度),氨氮0.112一0.103毫克/升,硝酸盐0.001一0.003毫克/升,挥发性酚0.008毫克/升,硫化物0.183-0.195毫克/升,砷0.001一0.002毫克/升,六价铬0.002-0.008毫克/升,铜0.09毫克/升,镉0.008毫克/升,符合饮用和灌溉水标准。
  月牙湖,毛卜喇溢出的泉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14.1-21.4毫克/升(德国度),酸碱度(PH)7.5-8.1。
  东、西大河水。酸碱度(PH)为8.23-8.34。总硬度12.67-12.74毫克/升(德国度),氨氮0.042一0.113毫克/升,硝酸盐0.833一0.857毫克/升,挥发性酚0.001毫克/升,硫化物0.190一0.202毫克/升,砷为0.003毫克/升,六价铬。0.019一0.012毫克/升,铜0.01一0.011毫克/升,镉0.007-0.008毫克/升,仍在允许范围内。清河地区水质矿化度大于1克/升,地表盐渍化严重,含氟量达1.5毫克/升,井水苦涩,不宜人、畜饮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